今日学习《道德经》为道篇第70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这章老子重点讲知行合一: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知行是自然伴随的。什么是知?自然明白的,而不是看书得来。纸上得来(前识)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真知)。
【正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
事有君
夫唯无知
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
则我者贵
是以圣人
被(pī)褐怀玉
【直译】
我的言,非常容易懂,也非常容易照着去做。
但是天下人没有能理解我的,也没有能做到的。
我的言论有宗旨,
我做事情有依据。
但正因为没有对无的真知,所以也就没有真懂我的人。
能懂我的人太少了,
能效法我的人就太珍贵了。
所以圣人,穿着不起眼,但是怀有象玉一样宝贵的真知。
【我所悟】
我最欣赏老子的“言有宗,事有君。”说话要有宗旨,做事有依据。这样的人才能人以成熟,可靠的感觉。也只有认别人认可,才能获得成功。否则,说话不着调或人云亦云,没有重点和主旨。让人听了不知所云,或不切实际,谁还信你?再者做事更是如此,要依规据,合法律。虽说可以创新,但也应符合规律。
总之这句话是做人应该遵循的法则:就是要把握住十大主题(1积累;2大道;3演化;4善德;5对待;6修身;7无为;8辨正;9天下;10为道。)和做事的八个关键(无为、清静、谦下、柔弱、谨慎、无私、无欲、无事)。
【本章作业】
1、请用2-4个字,描述本章的主题
知行合一。
2、已手抄一遍本章。
3、全文81章,还有哪些章节同时出现了“知”与“行”?
第2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第10章“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第16章“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第17章“太上,不知有之”;第21章“我何以知众甫(万物之起始)之然哉?”;第25章“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第32章“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足者富”;第46章“祸莫大于不知足”;第47章“不出户,知天下。”和“是以圣人,不行而知。”;第52章“既得其母,以知其子”;第53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第54章“吾何以知天下之然载?”;第55章“知和曰明,知常曰明”;第56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57章“吾何认知其然土哉?”;第65章“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第70(本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第71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第72章“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
第24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第25章“周行而不殆”;第26章“是以君子,终日行。”;第27章“善行,无辙迹”;第29章“故物或行或随”;第41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第64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81章“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4、为什么“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但是还是“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写出您的体会。
因为道之深奥,而且全靠心悟。似乎理解了,但真正去践行还要从气质上去改变才行,而且气质的变化与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通过不断的修行才可以。
道德经81章还有一章就通读一遍,虽然学到了一些思想和内涵,但还总是感觉不深不透,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体悟。
5、希,全文出现几次?四次。
第23章“希言自然。”;第41章“大音希声”;第43章“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本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6、贵,全文出现几次?十二次。
第3章“不贵难得之货”;第9章“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第13章“何谓贵大患若身”及“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第17章“悠兮,其贵言。”;第20章“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第27章“不贵其师,不爱其资”;第31章“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第39章“贵以贱为本”;第51章“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第56章“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第62章“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第72章“自爱不自贵”;
①希:希少。
【绎读札记】
明代王阳明最先提出来讲知行合一。朱熹和陆九渊提出来的是先知后行,王阳明则认为知行其实是一回事。我们现在人讲的知行合一,指的是,有些人光有知而没有行,所以要知行合一。与王阳明的思想有一些区别,不去细分。
什么是知?这个知,指的是真知。这个真知很难解释清楚,好像是忽然之间明白,不是想出来的。从我读《道德经》的经历来看,走在路上,做着事情,根本就没有去想,忽然明白了一句话或一个字,可以说是恍然之间悟了一点,这个就接近知。既然有知,自然有行。因为明白了也就自然做到了,做到了也就更加明。实践出真知。实,是落到了实处;践,是践行,脚踏实地去行。《道德经》讲无,这个时候,对无自然有了理解、真知。无,也就不再缥缈而变为一种特殊的有,将无落在了实处。
所以,不存在光有知没有行的情况。一般人讲的知,其实还是识,还是识神的记忆、理解、思辩;还不是元神自然领悟而来的真知。其特点就是不假思索,自然而来。当然不排除之前一直在思索,在试图理解。不能不想,又不能多想,想多了耗神,就要知止。经典熟读背诵之后,自然内化于心,自然在无形之中酝酿出来真知,自然就外化于行了。
学习经典,重在修身。没有修身的实际体会,光是文字上学经典,说起来头头是道,生活之中遇到事情就不堪一击,乱了分寸,说明还不是真知。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我的言,非常容易懂,也非常容易照着去做。
读老子,熟读背诵之后就会觉得老子都是大白话,将思维变得简单了也就理解老子了,所以可以说是甚易知甚易行。比如66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这句话很容易懂,也很容易做到吧。不就是取象于自然界的谿谷江海嘛,越低水越多。那人要是越低,大家不就都来投奔你,不就成为王者吗?
还隐含了一个意思:老子的目的是写出一本书,让后人很容易懂,很容易践行,从而得道。也可见,当时的书都不易知不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但是天下人没有能理解我的,也没有能做到的。
但是实际上没有谁能真正懂的,也没有谁能真正做到的。扪心自问,我也觉得很难做到,内心总还是有种高傲,真做到谦下还是很难的一个事情,只能说是比原来稍好些。难点在哪里呢?变化氣质太难了,因为缺少修身实操的办法。故有实操三法:读经、静修、站桩。要有恒心才能苦尽甘来。
经典解读要服务于百姓,解读要接地气。所以现在我的解读就在将高大上的帝王之学,降级、再降级,降到可以适用于修身家乡。且努力做到深入浅出,不失老子真意。
言有宗:我的言论有宗旨。
宗旨何在?把握住十大主题思想:1积累;2大道;3演化;4善德;5对待;6修身;7无为;8辨正;9天下;10为道。
事有君:我做事情有依据。
做事的关键,还是:无为、清静、谦下、柔弱、谨慎、无私、无欲、无事,等等。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但正因为没有对无的真知,所以也就没有真懂我的人。
这里的无知,就是真的没有知。正因为大家都没有进入到真知的境界,所以就不懂得我的言的玄妙。历代人之所以看不懂老子,主要的原因还是前识多,都带着自己的前识去读老子,所以见仁见智见佛,就是见不到老子;其次,对文本下的功夫不够。抛弃前识,不需要借助任何注释书,首先要熟读背诵,下笨功夫,才能精诚感应,自然就有知了。
我读老子,首先是热爱,且做到了滚瓜烂熟地背下来了,在心里自然酝酿成熟,时不时会有所领悟。我用不多的工具书,主要是陈鼓应的《老子今注今译》,读里面关于版本的校订、收集的资料;以及汉典,用里面的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左民安的《细说汉字》,还有一些关于汉字的微信公号。剩下就是以经解经,融会贯通;《道德经》文本不足以解读的,用《黄帝内经》《庄子》《周易》《管子》《礼记》等先秦经典,辅助旁通解读。
知我者希:能懂我的人太少了。
希,有物以稀为贵的意思。能懂我的人太少,也自然太珍贵了。所以大家能懂老子,以后都会是稀有的人,也可谓贵人。
则我者贵:能效法我的人就太珍贵了。
则,是得法、效法的意思。能够从我(老子)这里得法的人,从《道德经》取法并效法的人,就是真正的贵人。什么是贵?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贵以身为天下。食母,即感应大道,最终以身为天下,修之于天下。能感应大道,自然氣质清静、厚重、豁达、通透、柔弱、浑然天成等等;所以,贵,是氣质。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所以圣人,穿着不起眼,但是怀有象玉一样宝贵的真知。
被褐:穿着不起眼的衣服;怀玉:怀里揣着美玉。
所以历代圣人,外表樸实无华,就好像是穿着不起眼的衣服;但是内在非常光彩,就好像是揣着美玉一样。这是比喻,也是实际情况。圣人看着不起眼,但是他的内在是光明的,但是含蓄收敛、光而不耀,一般人看不出来。内在有好东西啊,值得珍惜,值得学习、追随。
【旁通】
《尚书·说命中》:“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论语·公冶长篇》:“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相关链接和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