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父母一辈的感情,是缘于闺蜜群的一次关于父母的聊天,我们的父母相依相伴走过了大半个世纪,原以为他们已经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默契,太多的故事里讲述着这不似爱情的爱情里的感动和温暖,从来没有海誓山盟,从来没有鲜花钻戒,从来没有说过“我爱你”,好像一不小心就到白头……然而,日复一日地家庭生活中,我们的父母也有纠结和疏离,吵吵闹闹,磕磕碰碰,无言无奈,冷战相杀,唯一与我们的爱情或婚姻不同的是,他们从未想过逃离。
有些许天未回家看看父母了,因为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但又特别想念,便一路无意识地到了家门口,推门进去,见老妈熟悉的身影在厨房里忙碌,随口叫了声“妈!”“嗯~回来啦!”瞬间久违的包容感袭卷全身,温暖而踏实,于是,母女俩躲在厨房里拉了半天的家常,才想起,“老爸呢?”我问,“在那边吧,我不知道,最近跟他没话说……”老妈气呼呼地回答,印象中老妈是大气、果敢、理智而不拘小节的,极少在我们面前表露她和老爸之间的矛盾,许是越老越小孩心性了,近两年倒是多次听到老妈在悄悄地告发老爸,一肚子地委屈与无奈,我忙问是怎么回事,原来前些天老妈炖好一锅田鸭汤,心想第二天叫我们回来吃饭,等炖好有些疲劳就早早休息了,鸭汤就放在灶台上,老爸呢,喝了汤收拾好碗筷竟忘了把鸭汤放入冰箱,结果第二天起来老爸居然又问这一大锅汤是什么,都馊了,于是老妈气得七窍生烟,我大笑,问老妈后来呢,老妈也笑起来:“后来你爸拼命地吃了几天的馊鸭汤……”没有劝慰,没有抱怨,老妈笑得像孩子一样,不知道老爸老妈这一辈子有过多少次这样地呕气,也不知道老爸的木讷与笨拙是不是故意的,只记得每次我们的商铺打烊后,老爸都会默默地再巡视一翻,一切以老妈为马首是瞻,为老妈的所有决定安顿善后,这些年老妈操持家务,侍花弄草,老爸甩手掌柜般一头栽进老文青的天地里,吹拉弹唱,各不相干,没有太多地交流,只是静静地呆在身旁,却也守成了一生的默契。
霞哥说她的母亲也常给她来电话诉苦,唠叨着受不了老伴的臭脾气和大男子主义,虽然也知道母亲的委屈,却也只能好言相劝,可无论两老人之间多吵闹,只要父亲一生病,母亲第一时间便会任劳任怨地陪伴侍候,两人间无限的牵挂与牵绊,传统的婚姻里,三从四德抑制了女人的独立与自主,不曾也不会有逃离的概念,也也许在半个多世纪里,已经形成了固定的相处模式,多少深深浅浅的爱恨情愁也在无怨无悔地倾心照料下储存成了一世的恩情。
我常想起离去多年的婆婆,她个性极强,脾气甚是不好,而公公温和少言,学识相差甚远,偶有绊嘴也都是公公妥协,但婆婆却还是不是很开心,这或许是男人与女人天生差别,上一辈人的感情似乎都少了平等的交流和倾听,或隐忍宽容或不知所措的把日子一天一地过了下来,但在婆婆患癌期间,公公不眠不休地守在病榻前,到一丝不苟的安排后事,若干年后我在婆婆的墓前听到公公抚摸着碑石喃喃自语:“好好照顾好自己,小麻将打打,跟邻居拉拉瓜,我明年再来看你……”这也许不是我们所理解的爱情,可又比爱情多了些厚重和纯粹。
反观现在的小夫妻,闪婚闪离,一言不合就分手、散伙,感情一出现裂缝就宁愿放弃,不愿追述因果,不愿缔造机会,心心念念着重新投入新的感情,走马观花,力求完美,孰不知自我都无法尽善尽美,怎么苛求自我身上衍生出的情感能完美无瑕,更何况不同的个体的另一半,我常想中国的文字真是博大精深,一个“恩爱”,就体现出了婚姻的真谛,夫妻恩爱,有恩才有爱,当爱的激情消褪,家的责任突显,是得意时的锦上添花,是失意时的雪中送炭,是患难时的倾力相救,是病榻前的不离不弃;一个“伴侣”,道出了婚姻的根本,一人一半,一人一口,婚姻生活不能保持太多的自我,削磨去一半的个性,在日常生活中磨合修正,才能一路从少来夫妻走到老来伴,而一人一口,我想更多的是婚姻生活要善于沟通,善于倾听,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该闭口时闭口,在怒气相争时不出口伤人伤心。
上一辈的婚姻常常能一守就守成了天长日久,也正因为这不似爱情的情感,没有太多的浪漫成分,却充满着温暖和担当,因媒妁之言而结合,没有过于炙热的爱情,没有更多的期待和失望,淡淡然在生活中却磨成了适合对方的人;也也许因为双方都有恒久的忍耐和契约精神,从没有山盟海誓的诺言,却渐渐有了一生一世的决心。
当爱情不似爱情时,也许我们的人生也将进入了另一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