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毛姆正是后者,对童年时失去母亲的记忆,影响了他的一生, 以至于九十岁的毛姆还会为过早的失去母亲而不能释怀。他孤僻的性格以及成年后复杂的感情经历,大概也与此有关吧。毛姆曾说自己极度缺乏爱,以至于不知该怎样对别人给予的爱和赞美作出回应,他会脸红也会手足无措。在他十岁时,父亲和母亲相继去世,他从巴黎来到英国坎特勃雷白马厩镇与冷漠的牧师叔叔和婶婶同住,开初时,他不能讲英语,因而在学校里备受歧视,间接引发了他的口吃。在他的自传体小说《人生的枷锁》中,对那段经历有详细的描述,只是,他将口吃改成了跛脚。毛姆说小说中的感情是真实的,情节则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比如他将真实的地名只改了三个字,特坎伯雷黑马厩镇。小说中去巴黎学画的经历是虚构的,但学医并作为妇产科医生(助产士)的经历是真实的。毛姆自已还说这段寄居经历只在小说里用一次还不够, 所以他又将这段经历和黑马厩镇这个地名用在了小说《寻欢作乐》中。
写读后感可真不易,听读了这么多他的小说,怎样写才能既不啰嗦又能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悟,同时也不想人云亦云…,嗯,想那么多,只会让人愈加要放弃,那就随心所欲,尽可能带上点罗辑地喋喋不休一翻吧:
首先,关于人生的意义,毛姆热衷于探讨人生的意义,在《人生的枷锁》《月亮与六便士》《刀锋》中都有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刨析,但视角却明显不同,得出的结论也迥异,甚至有点相互矛盾。
《人生的枷锁》(1915)为早期作品,写于一战,简单地说它想要表达的是~凡是你在乎的东西,终将成为牵绊你的枷锁,譬如宗教信仰,爱情,理想,以及各种欲望等等。毛姆说人生就如他那个饱经磨难的朋友送给他的那块波斯地毯,只是编织的图案形状有所不同罢了,人生根本毫无意义。在《寻欢作乐》(1930)中,毛姆又借女主人公罗西之口重复了这一观点:“人应该及时行乐;一百年之后我们就都要死了,那个时候还有什么是最重要的呢?趁我们可以的时候,赶紧享受生活才对。”
怎么说呢,不完全赞同,人生本身可能没有绝对的意义,但认真生活的人总能赋予生命一些他们自己的意义,编织出自己的精彩吧。打开人生枷锁的钥匙,也许就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在《人生的枷锁》中,主人公菲利浦最终摆脱了宗教,理想和爱情的枷锁。身为牧师的叔叔告诉小菲利普,只要祈祷时足够坚持和真诚,上帝就会回应你的请求。于是,菲利普极尽虔诚地祈求上帝治好自己的跛脚,可是无论他如何祈求,跛脚依旧没有改变。失望的他放弃了对宗教的信仰。在巴黎学画时,当他认识到自己~万事具备只差天赋, 并且看到了他的一位特别刻苦但毫无艺术天赋的女同学在极度穷困中自杀,这令菲利浦最终放弃了学习艺术这一理想,而选择去学习务实一些的医学。菲利浦的爱情,也是几经周折,他曾全心投入,却一再被辜负,最后他终于找到了值得自己付出,真正喜欢的爱人,从而摆脱了爱情的枷锁。
《月亮与六便士》(1919),讲的是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作选择。该书以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为原型,创造了斯特里克兰这个人物。四十多岁的斯特里克兰是一位,事业成功的证券经纪人。有一天,他突然抛弃了在英国看似幸福美满的家庭,一个人来到巴黎,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窘迫生活,但斯特里克兰毫不在意,仍执着地追求着别人完全无法理解的他心中的艺术梦想。经历了诸多的坎坷曲折后,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斯特里克兰来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在麻疯病的困扰下,将房子的墙壁当作画布,创造完成了他的梦想之作。之后,他在心灵的极度满足中离开了这个世界。在《毛姆传》中记录着,毛姆曾特意前去塔希提岛去寻找高更的遗作,还真被他找到了。真实的情况是, 病入膏肓的高更将他的最后作品画在了三块玻璃门上,其中两块己遗失,毛姆花了买一块普通玻璃门的价钱,从一个岛民手中买下了那幅高更的最后遗作,并运回了英国。
小说中,月亮象征着崇高的理想和精神追求,六便士代表世俗的得失和利益。人生永恒的主题是~月亮和六便士都在眼前, 你是为一份六便士的生计疲于奔命呢,还是为心中那轮明月,有所放弃,两者如何取舍。如果按照世俗的成功定义,已过了大半辈子幸福生活的主人公无疑是成功的,但他坚定地选择了抛弃现有的一切去追求理想,尽管在这个过程中,他近乎极端的自私和执着,不仅折磨着自己也牵连了无辜。现实中的高更与主人公极其相似,听完书我又看了高更的画~那幅著名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where do we come from?What are we? Where are we going? 还是挺震撼的。可现实中,又有多少人能如此坚定地遵从本心作出选择呢,小人物更是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呀!
《刀锋》(1944)是毛姆的后期作品,巅峰之作,写于二战。毛姆写了年轻的美国青年拉里踏上寻找人生意义的旅程。拉里的父母双亡,靠着父母留给他的遗产和父亲朋友的收养而长大。在一战的战场上,他亲眼目睹了战友为救自己而牺牲的场面。这件事,对拉里的冲击很大。与死亡近距离擦肩而过,让他不得不思考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拉里在追求理想和安于现实生活之间挣扎。后来,他拒绝了高薪工作,放弃了与未婚妻的婚姻及未来稳定安怡的生活,远走他乡,追求理想和找寻人生的意义。他大量地阅读、旅行、思考人生。拉里作过矿工,还去过印度。在印度导师的引导启发下,他找到了内心永久的宁静,获得了一种神秘的内在力量,能够用来帮助别人摆拖精神折磨和病痛。最后,拉里决定放弃全部遗产,回到纽约开出租车赚钱,过普通人的生活。此时,已近暮年的毛姆,想要通过小说表达的是与之前完全相反的结论~人应该探索生命的意义,追求自我的完善和内心的安宁。这可能与作者中年后又重拾年轻时放弃的宗教信仰有关系吧。
其次,关于感情和爱情,这个主题是毛姆所善长的,尽管在他的小说里,描写爱情美好样子的篇章并不多见。也许他认为~幸福的爱情都是相似的,又或许因为他自己的感情经历太过复杂和曲折,与简单的幸福相去甚远。在毛姆看来,爱情是人性的体验,根本没那么伟大,它在人性面前不堪一击(对这一点也不敢苟同,不能因为自己生活在黑暗中,就否定太阳的存在吧。)。因此,他倒是把爱情里一个人的卑微,描写得淋漓尽致,刷新了卑微这一概念的下限。这首先体现在小说《面纱》中,男主人公娶了自己深爱的漂亮富家女,虽然知道对方对他没感觉只是为嫁人而嫁给了他。男主角卑微到尘埃里的一段经典语录:
“人们在爱上一个人却得不到回报时,往往感到伤心失望,继而变成愤怒尖刻。我不是那样。我从未奢望你来爱我,我从未设想你会有理由爱我,我也从未认为我自己惹人爱慕。对我来说能被赐予机会爱你就应心怀感激了。每当我想到你跟我在一起是愉悦的,每当我从你的眼睛里看到欢乐,我都狂喜不已。我尽力将我的爱维持在不让你厌烦的限度,否则我清楚那个后果我承受不了。我时刻关注你的神色,但凡你的厌烦显现出一点蛛丝马迹,我便改变方式。一个丈夫的权利,在我看来却是一种恩惠。”
在《人生的枷锁》中,主人公菲利浦追求那个不爱他,身上又满是缺点的饭馆女招待,也属一庄奇缘。在他们交往其间,一次女招待爱上了菲利浦的一个好朋友,并要与之共赴巴黎游玩,但因为没钱想找菲利浦求助却又不好开口,菲利浦虽然感到痛苦但竟然主动提出资助他们……。后来,女招待几次三番因为爱上别人而离开菲利浦,但每当被抛弃后,受生活所迫不得不又继续依赖他,菲利浦也乐此不疲地一次又一次地接受并帮助她,最后,女招待真的爱上了菲利浦却被他拒绝,一气之下,她把菲利浦的家砸得稀巴烂……,这奇葩的剧情看了真是让人感到可悲和愤怒,但这些内容中却真有毛姆的亲身经历,比如出钱资助巴黎游的那段。
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剧情更是趋于狗血,画家斯特里克兰(高更化身)与帮助照顾他的朋友的妻子走到了一起,逼得朋友自已离家,把画室和家都留给了他们。一年后,朋友的妻子对画家感到绝望而自杀,因为, 画家心里只装得下画画这一件事……
看完这几部小说中对卑微爱情的描写,真是让人无语,想说~毛姆先生您是真能编故事, 可是,看看您都把爱情糟蹋成什么样了!
毛姆自己的爱情更加曲折,他把它写在了小说《寻欢作乐》中。里面的罗西就是小说中,文学大师德里菲尔德(影射托马斯. 哈代) 的第一任太太。她的原形是毛姆的最爱苏.琼斯。她是作者心目中永远的女神,毛姆笔下的罗西(苏. 琼斯)是一位温馨、美丽,开朗、迷人的女子。她的脸上有一股天真的孩子气,她真诚地对待周围的人,让人如沐春风。毛姆视她为生活中的避风港。他是这样描绘苏的~“她的恬静让你联想到一个美好的夏日的傍晚,那时天光从万里无云的苍穹中渐渐地隐去。在她那阔大无边的静谧里,你一点儿也不会感到乏味;它就像八月阳光下肯特海岸边闪烁着金光的平静的海水一样,充满生气和活力。” 《毛姆传》中记录着,毛姆知道苏.琼斯其实和周围他的好友们都有染,可他不在乎,他只想和她在一起过美好的生活。于是,毛姆准备了结婚戒子和规划好的蜜月旅行,在芝加哥向苏.琼斯求婚,可惜被苏拒绝了。追其根源,苏.琼斯身上应该是具有某些特质,会让一直思念母亲的毛姆,有重新回到母亲身边的幻觉吧。
至于他的两位同性爱人,从《毛姆传》中得知,那个在一战中红十字救护队与他相遇的,小他二十几岁的杰拉德·哈克斯顿与毛姆相伴三十余年,为内向寡言的毛姆与外界做沟通交流。后来,杰拉德因酗酒而离世,毛姆遭受巨大打击。那个艾伦,更多时候他的角色是秘书加陪伴。毛姆去逝后,他的大部分遗产都归了爱伦,由于爱伦的阻挠和挑拨离间,使得毛姆唯一的女儿失去了继承权。
毛姆真正的已婚妻子是西里尔,他们奉女成婚。选择西里尔的更深层的原因,也可能是毛姆想用婚姻来掩盖他同性恋这个不被当时社会所接受的事实,并且当初西里尔是接受杰拉德这个人的存在的。当时毛姆业已成名,与已婚但正分居的西里尔的关系正面临社会的压力。这个一开始就各怀心事的婚姻,对双方都是极大的折磨和伤害,造成了毛姆一生的不幸。西里尔美丽,活泼,特别喜欢社交,有生意头脑,但她并不理解毛姆需要的是安静轻松的创作环境,她把家变成了卖场,这让毛姆非常反感。另外,她的人品也有些问题,比如,她故意诈称自己的一条上了保险的贵重项链丢失,以骗取保费;还因卖假古董家俱和偷税而引发官司等等。当她卖掉了毛姆心爱的、用了二十多年的书桌时,引发了毛姆最后的愤怒,这也是压死他们不幸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
毛姆的感情生活堪比一部引人入胜的电视连续剧。好在终其一生,他都足够清醒和理智,没有在如此复杂的感情挣扎中迷失自己,尽管其中冷暖只有他自知。如果他一早就知道那句"智者不入爱河",他的人生会不会要简单得多。果真如此,恐怕他又要说~那才真是人生的缺撼呢,LOL。借用哈姆雷特的那句"To be ( love), or not to be (love), that is the question”,爱与不爱,这永远是一个问题!
~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