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素升为内史令之后,一开始并没有和高颎对着干,相反他对高颎一直心存感恩,高颎支持的,就是他所支持的,高颎反对的,就是他所反对的。
但是,每当杨坚召集他和高颎、苏威议论朝政的时候,他却总能隐隐约约感受一种耻辱。
杨坚明显更相信前两个人,而他,往往只能默默的站在一旁,听他们谈天说地。偶尔,他也会有很好的想法,他会很激动的说出来,但杨坚总是会征询高颎的意见,如果高颎否定,杨坚也会跟着否定。
这时候,他总是会反问自己:
“论文治,我比高颎差吗?论武功,我比高颎差吗?好像一点也不差。可是,凭什么高颎一开始就位居高位,凭什么是高颎否定我,而不是我否定他?我奋斗了十年,凭什么仍居人下?”
不怕别人比你优秀,就怕别人比你优秀一点点啊!就跟乞丐不羡慕富翁,但却羡慕比自己有钱的乞丐一样。
随着时间的累积,这种得陇望蜀的贪婪开始在杨素的心中不断地发酵。慢慢的,他对高颎的感恩变成了嫉妒,嫉妒又变成了仇恨。
“既生瑜,何生亮,老天为什么如此不公?”
于是,他开始想方设法的反击,他要向世人证明,他,杨素,不会比任何人差。
但他很聪明的知道,目前还不是高颎的对手。于是,他继续奉行拍高颎马屁的路线,但另一方面又把目标锁定了苏威——只有先成为二把手,未来才能和高颎一决雌雄。
幸运的是杨素并没有等太久,因为苏威又犯了一个大错。
公元589年,平陈之后,杨坚下令将陈叔宝及陈朝的一群文武大臣迁居长安,处死了施文庆等一批奸臣,对忠臣则安排的比较妥善 ,例如让吕忠肃官复原职,陈朝水军都督周罗睺统领整个隋朝水军等等。
但是对江东地界,杨坚却进行了刨地三尺的改革:
1、改建康”为“蒋州”,皇宫毁了,建康城扒了,全部复垦为耕地。
2、把原来遍地陈国的寺庙给拆了,强制和尚、尼姑还俗。
3、将陈国大部分地方官吏,都换成自己人。
4、重新统计人口。陈灭之后,上报的人口只有200万,很明显相当大一部分人口被地主贵族们隐匿了,这样国家将损失很多税收。
5、推行“均田制”,将一部分土地收归国有,再免费发放给穷人。
有人可能会问,寺庙意味着信仰,怎么可以被肆意拆毁。有这种想法的人,肯定是不了解当时的情况。
寺庙在现代社会,看起来人畜无害,还有利于社会稳定。但是魏晋南北朝这段时间,却是一个很疯狂的存在。
虽然南梁武帝规定了和尚不允许喝酒吃肉、娶妻生子,但此时还没有完全普及,和尚尼姑们一样可以过正常人的生活,并且,最重要的是这些人还不用向国家交税。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出家,官方统计中的人口越来越少,税收就越来越少。并且,寺庙不交税后,经济实力就越来越强,发展到最后,一个方丈俨然就是一个大地主,不断兼并穷人的土地,还趁人病要人命,发放高利贷。
唐朝时杜牧写了一首诗描写江南寺庙之多,大家感受下:“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其实杜牧明显少写了寺庙的数量,仅后赵时期,北方一个高僧就主持建了800多座寺庙。
所以,这段时间无论哪个有作为的帝王,肯定都要摧毁寺庙,历史上将这种运动称为“灭佛”。梁武帝干过,北周武帝干过,杨坚现在也要继续干。
以上5套组合拳下来,江南的旧官员们、大地主们、和尚尼姑们就受不了了,心生无数怨恨,造反的苗头已经在悄悄燃起。
但是作为宰相二把手的苏威却不了解底层的情况。杨坚让他代替自己去巡视江南,负责一切事务并且不必奏报朝廷。
苏威到江南以后非常的高傲,充满了胜利者的优越感,认为陈国人都是蛮夷,原来的政策、法律都是垃圾。
于是,他犯了一个非常低级的错误,完全忘记了政治就是“团结大部分打击少部分”的道理。
他规定江南所有人,无论男女老幼都必须背书,这本书叫《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理道德的教义),谁要背不会,就是一顿暴揍。
很多底层群众扁担倒了都不知道是个“一”字,你让人家背《五教》本身就不切实际。再说了,人家要会背书了,也不会在底层混了。
更荒唐的是苏威又觉得以前的《五教》内容太简单,他自己又加了一些非常华丽的辞藻进去,这下彻底激起了民愤。
背诵全文也许可以,但背诵一本书就有点狠了;背诵一本书已经够狠了,你还加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是可忍,背书不能忍,反他娘的。
心存不满的人开始到处散播谣言:“朝廷要将他们全部迁移到关中”,搞得百姓们人人自危,很快浙江、江苏、福建、江西等地的老百姓们都反了。
而且大部分造反还特别血腥,例如饶州(今江西鄱阳)的造反头子吴世华,将县令捆了起来,用刀一块一块割死,一边割还一边问:“你特么还让我们背诵《五教》吗?”
因为让背书而造反的,历史上好像也就这一回。由此可见,老师不能把学生逼太紧啊。
消息传到长安后,杨坚震怒了,逮着苏威就是一通臭骂,这种嗖主意都能想得出来。
但是,骂归骂,叛乱还得平。杨素见状,知道机会来了,立刻请求前去平叛,杨坚非常高兴,立马同意了。
天下第五名将史万岁在平陈战役中,被分到了杨广三儿子杨俊帐下,因为不是主战场,所以没有立太大的功劳。眼看着韩擒虎、贺若弼加官进爵他非常不服气,所以,这次也抢着请求出战,杨坚也立刻同意了。
不过,让史万岁没想到的是,这次出战即是他辉煌的顶点,也是他走向末路的起点。
因为此战中,他表现的太过耀眼,得罪了一个不该得罪的人——杨素,在10年之后,他将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公元590年,杨坚命杨广为扬州总管,协助杨素、史万岁前去平叛。
大军出发后,杨素、史万岁先和最大势力的叛军高智慧干了一仗,事实证明,在绝对实力面前,再高的智慧也不行,高智慧大败。
杨素见胜利在望,怕史万岁抢了功劳,便派史万岁率2000人去平定江西等地的各路叛军,自己则率大军,继续追击高智慧。
2000人能干啥?放在别人手里,估计一仗就会被叛军干掉,但是史万岁却来了出猛龙过江,用实力告诉了大家,只要玩的溜,配角也能当主角。
史万岁带着2000人长驱直入,转战一千多里,历经大小700余仗,竟然迅速平定了所有叛乱。
并且在追击叛军的过程了,失去联系了几十天,就在大家都以为全军覆没的时候,他却发明了之前非常流行的“漂流瓶”,他将书信放在了竹筒中,顺流而下,被江边的渔民发现了,并上报给了朝廷。
杨坚得到战报后赞叹不已,战后赏赐给史万岁钱十万,提拔为左领军将军。
杨素原本以为,苏威捅了这么大一窟窿,自己给补上了,就应该替代苏威,做宰相二把手。
但没想到的是,战后杨坚只是封赏他了一些虚职和金钱。于是,他顺理成章的以为,是史万岁太过抢眼,才导致杨坚没有提拔他,便在心中埋下了对史万岁恨的种子。
不过在短暂的气愤之后,杨素很快就恢复了理智。他知道现在的史万岁还不是威胁,他的主要对手还是苏威。
他坚信,只要够努力,铁柱也能磨成针,苏威,你等着吧!
但是,在挖地三尺找了一圈之后,杨素发现此人清静廉洁,没有任何把柄。于是,杨素开始农村包围城市,从他身边人下手。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后(公元592年),杨素便有了很大的收获。
杨坚命令苏威的儿子苏夔(kui)与国子博士何妥一起制定钟律,因为何妥一直不喜欢苏威,所以,苏夔提出的意见何妥总是反对,两个人各持已见,谁也不服谁。于是,苏夔提出找几个大臣,让他们投票决定。
苏夔为了羞辱何妥,找来了100多个自己人,结果毫无悬念,全部支持苏夔。何妥非常生气,这不是上坟烧报纸骗鬼的把戏么。但是,何妥只有生气,却拿苏夔没有任何办法,民主投票,能怨谁呢?
但这事传到杨素那里,杨素却敏锐的发现了其中的问题。苏夔这个年轻人,做事太绝啊。
如果有几个人反对你,这叫民主投票,但如果全部都支持你,那就叫结党营私。
于是,杨素派人把当“结党营私”四个字悄悄的递给了何妥,何妥一点就通,又立刻上书了杨坚,杨坚非常震惊,立刻派亲信虞庆则彻查此事。
虞庆则原来是尚书右仆射,灭陈之后,被苏威给顶替了,现在杨坚让他来查苏威,这不是让黄鼠狼给鸡拜见么,不往死里整,更待何时。
结果可想而知,杨坚命人给苏威了一本书《宋书·谢晦传》(南宋武帝驾崩后,任命谢晦为顾命大臣,但谢晦却废了少帝,后又举兵反叛被杀)。苏威看到书后,50多岁的人,甩开双腿就往皇宫跑,见了杨坚后立马跪地求饶。
杨坚看在他劳苦功高的份上,饶了他的性命,但罢了他所有官职,另外,那100多人,也都受到了严重的处分。
杨素,终于如他所愿,两年之内便从一个封疆大吏升为了纳言,在李德林被干掉之后,又升为了内史令,在苏威被罢官之后,又升为了宰相二把手——尚书右仆射。
现在,他终于拥有了和高颎一决雌雄的实力,当然,这也是他自己想的。
对不起了,高颎,谢谢你曾经提拔过我,但谁让我们活在了权力场上,这里注定只能有一个胜利者,下面就请你接招吧!
下篇预告:高颎将计就计坑杨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