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
1、有限理性&心理资源稀缺
学经济学的朋友都知道,经济学有个重要的理论假设叫有限理性。有限理性是一个叫西蒙的经济学大神提出来的,他同时也是个管理学大师。 - 那有限理性到底是个什么鬼呢?
大致的意思是说,我们人类这种生物,因为大脑构成机制和认知决策行为模式的特殊情况,在做一个选择或决定时,因为对周遭的环境、对象的信息掌握的不是百分比清楚,我们就不可能想到所有决策方案。于是,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就考虑到我们的理性是不高的,而且很有限;另外,我们的理性是有适用范围的,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 概括的说:
① 世界太复杂,人类能力有限,我们很无助。
② 信息量太大,大脑特想省事,我们做简化。
③ 心理资源稀缺,效率很重要,我们做取舍。
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基于我们作为一名食物链最顶端的人类,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而这就是所谓的“心理资源稀缺”概念,这也是西蒙的有限理性的最核心的理论基础。 - 三个大脑假设
- 脑科学研究告诉我们,我们大脑由三部分构成:爬行脑、边缘系统和新皮层。
- 爬行脑负责人的本能和欲望,而这部分决定了人类绝大多数的决策行为。为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往往是不理性的。
以上为一些偏底层理论的学习和总结。
二、消费心理学的5个核心概念
- 商业是个系统,由一桩一桩的生意构成。比如:快消品就是一桩生意。
- 生意是个过程,由一环一环的链条组成。比如:成交是个关键的环节链条。
-
购买是个行为,由一缕一缕的动机促成。比如:经验丰富的销售的一句如沐春风的赞美满足了你虚荣心而绝定购买。
-
经商是一门学问,每件事情的背后都有其商业逻辑。我们要看透这深层的逻辑,行为科学的视角更给我们更深刻的认知。而这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被称作“消费心理学”。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消费心理学的5个重要的概念。
1、心理账户
1.1 概念
- 由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师理查德·萨勒(Richard Thaler)提出。
- 行为经济学的重要概念。
- 由于有心理账户的存在,个体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对金钱分门别类的分账管理和预算的心理过程就是“心理账户”的估价过程。
- 丹尼尔·卡尼曼和特韦尔斯基(Amos Tversky)在对“演出实验”的分析中使用“Psychological Account(心理账户)”概念,表明消费者在决策时根据不同的决策任务形成相应的心理账户。卡尼曼认为,心理账户是人们在心理上对结果(尤其是经济结果)的分类记账、编码、估价和预算等过程。
- 1999年,萨勒发表《mental accounting matters》一文,这是对近20年“心理账户”研究的一个总结。在文章中,萨勒认为:心理账户的三个部分最受关注:
首先是对于决策结果的感知以及决策结果的制定及评价,心理账户系统提供了决策前后的损失——获益分析;
第二个部分涉及特定账户的分类活动,资金根据来源和支出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住房、食物等),消费有时要受制于明确或不明确的特定账户的预算;
第三个部分涉及账户评估频率和选择框架,账户可以是以每天、每周或每年的频率进行权衡,时间限定可宽可窄。 -
“心理账户”是人们在心理上对结果(尤其是经济结果)的编码、分类和估价的过程,它揭示了人们在进行(资金)财富决策时的心理认知过程。
1.2 应用 - 三个心理效应:非替代性效应、沉没成本效应、交易效用效应
- 这些效应决定了消费者(用户)的决策机制。
萨勒教授的亲身案例:有一次他去瑞士讲课,瑞士给他的报酬还不错,他很高兴,讲课之余就在瑞士作了一次旅行,整个旅行非常愉快,而实际上瑞士是全世界物价最贵的国家。第二次在英国讲课,也有不错的报酬,就又去瑞士旅行了一次,但这一次到哪里都觉得贵,弄得特别不舒服。
- 分析:为什么同是去瑞士旅行,花同样的钱,前后两次的感受完全不一样呢?原因就在于第一次他把在瑞士挣的钱跟花的钱放在了一个账户上;第二次不是,他把在别的地方赚的钱花在了瑞士的账户上。
跟团旅游的案例:
我们都有跟团旅游的经历。有两种付费方式:1、交齐全部的旅游费用,接下来只管玩就行。2、先交跟团费,到达后每个景点的门票费用再掏钱买。这两种方式,花费、闲聊虽然一样,但舒适度截然不同。前一种,怎么玩怎么高兴,因为钱已经付了;而后一种每次进景区再掏钱,情绪总是很波动,因为总是在掏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