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就看过《正面管教》,这本书的争议还是存在的。在心理学中正面管教也是一种对孩子心灵的伤害。但在普通家长的认知范围内,它是一本不错的教育书籍。与我而言,吸收自己认为对的即可。
再读一遍后,更通透了,整理笔记分享。
一、作者自序以及本书概述
这本书深刻地揭示了传统教育中常见的负面评价模式的弊端,倡导的是一种基于尊重、理解和合作的正面管教的方式。
1.正面管教的核心就是在于尊重与理解。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简单的以成人的标准去评判和指责。
这种尊重与理解的态度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增强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从而能够积极的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2.作者
作者是简·尼尔森教授,他是一位教育学博士,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同时也是加利福尼亚婚姻和家庭职业心理治疗师,以及美国正面管教协会的创始人。
正面管教特别看重相互尊重与合作,它想让孩子在和善而坚定的氛围中,慢慢学会自我控制,掌握各种生活技能。
自尊,它不是靠别人夸出来的,而是孩子自己学会评价自己、反省自己得来的。
孩子的不良行为,其实背后都有原因的。可能是为了寻求过度关注、权力,或者是在报复、自暴自弃。
别借着孩子的错误来发泄自己的情绪,那样孩子是学不到东西的。
我们要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和努力,而不是盯着他们的缺点和不足。
作者是希望我们能够在家里边、教室里边创造一个充满爱、充满欢乐的一个氛围,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快乐的成长。
1、正面的方法
在第一章中,讲述了现在的孩子不再像过去那样听话、顺从、有规矩的原因。
作者指出,这背后的原因并非简单的家庭破裂、电视泛滥等表面因素,而是与社会的重大变化以及教育方式的转变密切相关。
1.社会变化因素
第一,服从与顺从的榜样缺失!
第二,责任感与上进心的培养机会减少。
2.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
第一,对个人能力的感知力,即“我能行。”这是给孩子信心的表现。
第二,对自己在重要关系中的价值感知力,“我的贡献有价值,大家确实需要我。”
第三,对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响的感知力——“我能够影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第四,内省能力强
有能力理解个人的情绪,并能利用这种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第五,人际沟通能力强
善于与他人合作,并在沟通、协作、协商、分享、共情和倾听的基础上建立友谊。
第六,整体把握能力强
以有责任感、适应力、灵活性和正直的态度来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限制以及行为后果。
第七,判断能力强
运用智慧,根据适宜的价值观来评估局面。
3.大人与孩子之间的三种互动方式
第一,严厉;(第一个极端)
第二,娇纵;(第二个极端)
第三,正面管教。(第三类家庭)
第一,严厉型教育方式,这种方式强调规则和惩罚。
父母或者教育者会明确告诉孩子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如果孩子违反规则就会受到惩罚。
第二,娇纵型教育方式。
特点是强调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无论这些需求是否合理。父母或教育者往往以孩子的感受为中心,很少设立明确的规则和界限。
第三,是正面管教型教育方式,强调和善与坚定并行。它既尊重孩子,也尊重自己。
个人感觉这与儿童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思的“陌生人情景实验”得出的儿童的三种依恋类型:1.安全型依恋;2.焦虑-矛盾型依恋;3.回避型依恋,有一些类似。
太过于溺爱,娇纵的家庭,孩子会是焦虑-矛盾型依恋;而太过于严厉的家庭的孩子会是回避型依恋;只有正当的教育,孩子才会是安全型依恋。这一类型的孩子,才是身心健康的孩子。
4.四个R,概括了惩罚可能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
这四个R分别是:愤恨(Resentment)、报复(Revenge)、反叛(Rebellion)和退缩(Retreat)。
愤恨--这是孩子受到惩罚时最直接的反应。他们会觉得不公平,觉得大人是在和自己过不去,从而产生对大人的愤恨情绪。
报复--当愤恨情绪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化解时,孩子可能会产生报复心理。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要通过某种方式来“扳回一局”。
反叛--这是孩子对惩罚的另一种常见反应。他们可能会故意违反规则、挑战权威,以此来证明自己不是“软柿子”,不是可以被随意摆布的。
退缩--面对惩罚,有些孩子可能会选择退缩的方式来进行自我保护。他们可能会变得自卑,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不值得被爱和被接纳。
5.有效管教的4个标准
第一,是否和善与坚定并行。
第二,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第三,是否长期有效。
第四,是否能够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
和善与坚定并行。这是正面管教的基石。
二、几个基本概念
在第二章中作者提到,赢了孩子,输了亲子关系。
1.赢了孩子是指通过惩罚、威胁等手段让孩子表面屈服于家长权威。
这会对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及自主性造成严重伤害。并可能导致孩子产生对父母的反感和抵触情绪,使得亲子关系疏远。
2.赢得孩子才是正确的亲子关系相处模式。
赢得孩子是强调理解和尊重孩子,通过正面引导和教育,使孩子真正认同我们的观点和价值观,从而实现长期稳定的教育效果。
这种教育方式注重维护孩子的尊严,相信孩子有能力与大人合作,需要父母学会正面管教。
以和善而坚定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给予大量鼓励并训练他们基本的人生技能。
3.如何实现赢得孩子
第一步,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第二步,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但不是宽恕。
第三步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第四步,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
①自尊其实是基于自我评价产生的自重、自爱和自我尊重,而不是依赖于别人的赞扬或者是观点。
②他尊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求被别人认可,被别人赞扬,这样就是他尊。
应该教会孩子把错误当成学习的大好时机,通过允许孩子经历失败,让他们能够在问题出现的时候,学会怎么去解决问题。
4.阿德勒的基本概念
第一,孩子是社会人。
第二,行为以目的为导向。
第三,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第四,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第五,社会责任感或者集体感。
第六,平等。
第七,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
第八,要确保将爱的讯息传递给孩子。
5.矫正错误的三个“R”
第一个是承认(Recognize)
第二个是和好(Reconcile)
第三个是解决(Resolve)
怎么才能确保把爱的讯息传递给孩子,首先,需要学会理解孩子的感受。然后,我们要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但不是宽恕
接着,我们要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
三、出生顺序的重要性
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出生顺序可能显著影响性格发展,揭示家庭环境与出生顺序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在多兄弟姐妹家庭中,孩子可能会通过比较发展出不同的性格特征,采取不同的生存策略。
每个孩子的选择方式不一样,这就相当于是家庭,就像是在演一出戏,每个孩子扮演的角色不一样,他们的性格特征也不一样。
长子长女往往是比较听话、懂事、负责,但是同时也可能比较保守刻板,对权势有点渴望。
排行老大的孩子好的一面就是他们会有上进心,很努力的来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作为家长,对于排行最大的孩子,我们不能够一味的给他们压力,不要让他们觉得只有第一才是最好的,我们要鼓励他们去尝试,去挑战自己,不要那么保守,敢于承担责任。
排行最小的孩子常常善于利用自己的魅力来去鼓励别人为他们做事情。
对于排行最小的孩子要有点策略。
一方面我们要给他们足够的爱,足够的关注,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另一方面要教会他们独立,让他们知道自己也能够做很多事情,也能够为自己、为他人来去负责。
德雷克斯说“永远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自己会做的事情”。
排行中间的孩子常常会觉得自己在中间受到了挤压,既没有老大的特权,又没有老小的好处。
可能会表现为成功欲望过强,总是想要证明自己;也可能表现为不充分发挥能力,有点“佛系”,觉得自己怎么努力也比不上别人。
独生子既有可能像老大,也有可能像老小,但他们的独特之处也是不容忽视的。
独生子的一个普遍特点,那就是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往往与他们感觉到的父母对他们的期望一样高。
如果父母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那独生子就更有可能形成,像老大那样的性格;
如果父母过于溺爱孩子,那独生子就更容易变得娇惯和依赖。
1.三个例外
第一个因素是性别。
第二个因素是年龄差距。
第三个因素是家庭氛围。
2.如何运用出生顺序的知识鼓励孩子。
对于排行最大的孩子,我们就可以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来鼓励他们承担更多的责任,同时教会他们如何放松,不要过于苛求自己。
排行最小的孩子,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学会独立和自我激励。
排行中间的孩子,我们就可以多关注他们的感受,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独特之处。
3.出生顺序与婚姻之间的关系
排行最大的孩子,在婚姻中,他们可能会倾向于扮演照顾者的角色,喜欢为伴侣和家庭负责。
排行最小的孩子,在婚姻中,他们可能会倾向于成为被照顾的一方,享受伴侣的关爱和体贴
排行中间的孩子,在婚姻中,他们可能会倾向于成为调解者和协调者,努力维持家庭的平衡和稳定
出生顺序并不是决定执教风格的唯一因素。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个人性格等因素都会对执教风格产生影响。
但了解出生顺序与执教风格之间的关联,确实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
四、重新看待不良行为
1.什么是真正的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可能是孩子因为缺乏某些知识或意识而做出的行为。
不良行为也可能是孩子缺乏有效技能的表现。
不良行为有时也是由失望或偶然事件导致的,这时孩子的行为可能受“原始脑”操纵。
当我们把不良行为看作是孩子缺乏知识、技能或是因为失望、偶然事件导致的时,我们就能以更理解和接纳的态度去对待他们。
我们不再是简单地责难或羞辱他们,而是试图去理解他们的行为背后的原因,然后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2.四个错误的观念
第一个是寻求过度关注。
第二个错误观念是寻求权利。
第三个错误的观念是报复。
第四种错误的观念是自暴自弃。
帮助识别错误的目的和观念的线索。
第一条线索,就是大人对孩子行为的情感反应。
第二条线索,就是孩子在事件中的行为表现。
3.寻求过度关注,应该怎样有效地鼓励孩子。
第一,要把孩子引向建设性的行为。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第二,做孩子意料不到的事情。
第三点是设定特别时光。
第四点是给予孩子安慰,表达你对他的信任。
第五点,用无言的信号来沟通。
第六,避免给孩子特别的关注和照顾。
3.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
第一表达对孩子的理解;
第二表达你的感受;
第三一起讨论解决方案;
第四找到对孩子的鼓励。
4.寻求权利,我们应该如何鼓励孩子。
第一,家长先从权力之争中退出。
第二,承认你不能强迫孩子做任何事情,并请孩子一起找到对彼此都有用的解决方案。
第三,用“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
第四,引导孩子以建设性的方式使用权利。
第五,决定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试图让孩子做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
5.报复,我们应该如何鼓励孩子。
第一,要避免陷入报复循环。
第二,表达对孩子的理解和同情。
第三,反射式倾听。
第四,如果你造成了对孩子的伤害,那么请使用矫正错误的三个R来解决。
6.目的揭示法的4个步骤。
第一,确保自己和孩子的情绪是平稳的,同时以客观友善的态度与孩子进行交流,避免指责或者攻击。
第二,提出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会不会是…”这样的提问方式。
第三,观察反应。
第四,讨论解决方案。
和十几岁的孩子沟通,得把他们当成朋友,平等地交流。多倾听他们的想法,别总是一味地说教。
对于十几岁的孩子,不要总是试图控制他们。越是想要控制他们,他们越会反抗。我们应该学会以相互尊重和平等的态度解决问题。
赢得十几岁孩子合作是最好的途径,即以相互尊重和平等的态度解决问题。
五、当心逻辑后果
1.自然后果不适用情况
第一种情况,当孩子处于危险中的时候。
第二种情况,当孩子需要花时间训练某些技能或习惯时,自然后果可能不是最佳选择。
第三种情况,当自然后果会影响到其他人的权利时。
第四种情况,当孩子行为的结果在他们看来不是什么问题时,自然后果就不会有效。
2.逻辑后果得满足四个R
第一,相关(Related),就是说后果得和孩子的行为直接挂钩。
第二,尊重(Respectful),这非常重要。逻辑后果不能包含责难、羞辱或者痛苦,我们需要做到的是和善而坚定地执行。
第三,合理(Reasonable),意思是后果适中,不能太重或者太轻。
第四,预先告知(Revealed in advance),我们需要提前告诉孩子,他们这样做可能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这样孩子才有机会避免不良行为。
3.别把逻辑后果搞成惩罚了
惩罚是为了制止不良行为,但逻辑后果是为了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
大人们在用逻辑后果的时候,得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冷静、理性,别被情绪带着走。
我们在使用逻辑后果时,一定要保持书中的四个R,相关性,尊重,合理,预先告知。
6.逻辑后果的有效性
有效的逻辑后果:能够将孩子的行为转向有用行为的后果。
不直接惩罚,而是通过逻辑后果引导选择。
而是通过设定一个与不良行为相关联的逻辑后果,来引导孩子选择停止不良行为,并转向一个更有价值、更积极的行为。
当一个逻辑后果能够将孩子的行为转向一个有用的行为时,就是有效的逻辑后果。
7.行为的错误目的
过度关注:可能迅速产生积极回应
权力寻求:需先赢得合作
报复:需处理伤害感
自暴自弃:需训练而非惩罚
8.父母的角色转变
要我们从控制者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
我们要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他们渴望被理解和尊重。
我们要用和善而坚定的态度对待孩子。
9.注意事项
避免逻辑后果变成惩罚或报复。
根据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合理制定后果。
执行过程中保持和善而坚定的态度。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