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白沙镇下辖党支部认真学习《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字里行间传递出的“人民至上”情怀,让我们长期扎根乡镇的基层干部深受震撼、深感共鸣。《意见》既是一份民生工作的“任务书”,更是一份饱含温度的“承诺书”,为我们基层指明了方向、教会了方法、压实了责任。结合自身工作,体会最深的有四点。
一、把准“人民至上”的价值坐标,让民生工作始终围着群众转
《意见》开篇即强调“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这让我想起去年冬天走访脱贫户老李,他一句“炕热不热、米缸满不满,干部心里有没有我”的朴素质问,至今仍敲打着我。民生不是抽象的数字,而是千家万户的烟火气。今后无论是谋划项目还是分配资金,我将坚持“先听群众说、再让群众议、最终由群众评”,确保每一项政策都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二、聚焦“急难愁盼”精准发力,把“问题清单”变成“幸福账单”
《意见》梳理出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八个领域突出问题,条条直击痛点。对照乡镇实际,我们梳理出“三大短板”:一是村卫生室夜间缺医少药,二是留守老人吃饭难,三是山区学生往返家校路途远。下一步,我们将推行“乡村医疗夜间门诊”、建设“幸福食堂”、开通“学生周末直通车”,力争年内把这三张“问题清单”清零销号,让群众看到变化、感到温暖。
三、用好“系统施策”的科学方法,防止“碎片化”民生
《意见》提出“统筹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力量”,这提示我们不能“单打独斗”。去年,我们引进社会资本改造废弃校舍建成“颐养中心”,政府负责基础设施、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社会组织参与志愿帮扶,实现了老人“家门口养老”的愿望。今后,我们将复制这一模式,在集镇建设“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整合社保、残联、司法等资源,让群众“进一扇门、办所有事”。
四、锤炼“久久为功”的实干作风,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
《意见》强调“建立民生实事闭环管理机制”,这对基层干部既是压力更是动力。我将带头落实“一线工作法”:每月至少用5天蹲点入户、每季度召开一次院坝会、每半年开展一次民生项目“回头看”。同时,用好“阳光公开”平台,把项目进度、资金使用、群众评议全部上网公示,主动接受监督,用制度倒逼干部说到做到、干就干好。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意见》为我们擘画了“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美好蓝图。作为乡镇干部,我将把学习贯彻《意见》精神与做好当前工作紧密结合,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一桩桩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书写更有温度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