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自修笔记
作为美丽中国的准项目老师,我希望将自己的学习所得记录总结在此,既是留下足迹,或许回望时还会有新发现。做专业的支教,看更好的教育,保持终身学习。我们一起,育人、遇自己。
本期演讲视频与上期相同,但探讨的是罗宾逊演讲中提到的最接近理想的教育、个性化教育的典范——芬兰教育。当然,就像罗宾逊说的,芬兰的教育自有其国情来支撑它的教育制度,对于我们中国(包括罗宾逊自己所在的美国)来说无法照搬,但其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对教育本质的思考,对于探索未来优质教育的人来说,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学习对象。
演讲重点回顾
在演讲中,罗宾逊提到了芬兰教育的几个特点——教育范围全面;极少有标准化考试;教育行业地位高;政府、学校、教师、家长之间互相信任。
全科教师
在芬兰的「全科老师」,会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跨学科教学。以一个“学习动物的名称”的主题为例,围绕它,芬兰老师会带来英语、音乐、数学、体育、手工等系列课程,共计4个多小时。因此,芬兰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很高,需要硕士毕业,还要上专门的教育学院,接受严格的职前培训和教学实习。
没有「考试」的教育
芬兰的中小学全部公立,教育免费,但并没有设立任何统一的中小学标准化考试,只有高中毕业后的统考,不过也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需要参加,而另一半的学生在初中毕业时会分流去职业高中,不需要参加全国统考。
没有标准化考试并不代表没有测评、不关注学生的发展。实际上,芬兰对学生能力的评估手段非常多样化,包括抽样测试、教师给学生反馈和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法等等。通常采用叙述性语言描述,具体阐述学生的个体情况,可以是根据学生小组讨论情况,教师给出反馈;让学生用presentation呈现学习成果;交学习报告;同伴反馈;家长反馈等。
最后信任的行业
芬兰对老师的要求很高,当一个小学老师可能要比当医生还难。但一个人一旦成为老师,便是一辈子的事情。除非是出现醉酒上课等严重问题,否则老师永远不会被解雇,包括校长也没有这个权利。
整个社会对老师这个职业非常信任,没有所谓的“差老师”。这种信任由上到下层层传递——市政教育局信任学校的管理能力、校长信任教师的教学领导力、家长信任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
信任文化赋予了教师高度的自主权。具体到政策上的体现就是著名的「三级课程标准体系」。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芬兰基础教育国家课程大纲》粗略地规定了学科目标、内容和评价标准,引领学校管理、指导教育方向和规划课时设计在制定与改革时也有各地方的教育官员、大学教授、校长代表一起参与。各个城市有当地教育部门的「地方课程标准」,每个学校也有由校级、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制定的“校级课程标准”,教师参与到课程设计之中,并享有高度的实施自主权。
同时,这种信任文化也弱化了教育中的外部监督,没有对教师的考评、评比制度。早在1991年,芬兰就宣布了正式废除教育督导制度。规定各区、各市有义务开展定期的教育自评并公布评价报告,但具体的评价模式、评价方案和评价方法均由各区、各市自行决定。芬兰对老师的评估更多是校长和老师一起,以个人和班级不同的情况为基点,制定教学规划,并不断交流、反思、调整,让老师找到自我成长的路径和动力。
课后作业
1、除了上文提到的内容,芬兰教育还有哪些特色和值得借鉴的地方?
2、了解了芬兰的教育之后,对你最有触动的是哪些地方?
我的回答
1、补充的发现
学校学习时间:基础教育的学年从八月开始,到五月结束。研究不早于上午9点开始,通常在下午2点结束。通常情况下,学生每天有3到4节课,每节课75分钟。白天的几个休息时间不仅是为了享用零食时间,还为了让新鲜空气得到充分休息和准备好学习。有趣的是,午餐时间也被认为是芬兰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因为学生们在吃东西时都会学习营养(学校每天提供免费餐,主要是鱼,蔬菜和面包,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甚至是餐桌礼仪。
学生通常连续6年都有同一位老师。这样,教师就可以明确每个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注意力和学习方式。关键是要为每个人找到一种方法。
学校学习空间:芬兰的学校是独特的,对学习者更具吸引力。课堂上有不同的学习区,让每个学生都能清楚地了解同龄人的演讲。在这些学习空间中,教师通常在教室里移动,让每个人都能听到并看到它们。此外,教室里还有吊床和靠垫,学生们可以在课间放松和充电。
作业时间:据经合组织称,芬兰人拥有世界上最民主的学校作业。平均而言,他们的家庭作业每天大约需要半小时。
总结的特点:学习不至于课本,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学知识,在课余时间与学习空间中学生活。懂得休息,反而让学习更高效。
2、最使我触动的地方
把学习自主权慢慢移交到学生自己手上。自评能让学生去思考自己的学习,而不是一味崇拜知识、不知为何而学;互评则更强调了共同学习的氛围。学习是一个自己思考、经历的过程,如果我们不进入这个过程,个人以至社会的改变是无从发生的。而学习也不全是个体的事,如果你想思考和学习,但你身旁的人却全部离开或回避,那么你很难做到真正的学习。
总体而言,还是教育观念的问题。
芬兰教育的种种特色让我想起一个说法叫「罢课不罢学」。罢课,是指离开课室。而关于罢学的定义,要先讨论「学习」的定义了。两种比较普遍的理解是:
一种是罢课=罢学,即是学习=在课室内学习。
一种是罢学=不再学习课程所规定的内容,即学习=学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
我想引用一种来自海德格尔的定义
To learn means to make everything we do answer to whateveressentials address themselves to us at the given moment.
学习,其实就是回应陌生的、新接触的东西,当它来到你面前,你如何思考它、回应它。
从这个意义上看学习,无论我们是否在学校、在课堂上,我们都能学习;或是,即使我们在学校、在课堂上,我们也可以不学习(因此,这对学校、教师有所要求)。所以阻碍这种学习的因素会有很多,政治经济是外部因素,学习动机/兴趣和自信是内部因素。一个不学习的社会,一个不学习的老师,如何让学生学习如何面对问题呢?学习芬兰教育,不是给学生减负就行了,我们需要重新反思和孕育学习的习惯。否则,即使让中国的孩子多半天不上学,也只是在电视机前罢学、在玩游戏时罢学,继续错失那些向我们展现、要求我们开放地回应的学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