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意标榜自己和儿子。写下这些,记录和交流是主要目的。这些成长的足迹,既是儿子的,也是我的。)
晚上给儿子讲恐龙百科全书时,讲到陆生动物这个词,他问我这是什么鬼。我还没有解释,他说,是不是没有翅膀也不会游泳的动物。嗯嗯,比我原本打算告诉他的“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要全面一些。
最近,我发现越来越难忽悠到他了。因为他总会打破沙锅问到底。
他还是那么爱恐龙,甚至迷恐龙迷出新高度,一本重达两公斤的《恐龙百科全书》,睡觉时一定要抱在怀里,最后不得已,我把它放在墙边让他扶着睡。更可爱的是夜里讲梦话都是各种恐龙的英文名,我听到好几个saurus(恐龙的后缀)。
他的这种痴迷状态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月了。每天都在说恐龙,拼恐龙,看恐龙,想恐龙。两个月下来,他对恐龙的了解增加了不少,现在能把他从各种渠道了解到的恐龙知识分类讲给我听。一开始我当这是童言童语,任由他碎碎念,后来认真一看,他讲的确实是对的。心里不禁诧异,他的确认真了。
在这方面,我觉得大人应该向孩子学习。对于喜欢的东西会专注的去钻研,去探索。他们享受这个过程,这个过程也回馈了他们。最可贵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在学习,也不知道自己身上有这种大人口中“滴水穿石”的精神(要是我儿子听了,他肯定要问,什么鬼(ŐдŐ๑)他们这么专注去做,仅仅纯粹地因为他们喜欢,这是他们感兴趣的。我突然意识到,这才是我们平时学习时应该追求的佳境。
这让我想到一件小事:家里的地板上有一片原料,有小孩的手心那么大小,是儿子之前画画时洒的,我用抹布擦了几次擦不掉,也就默认它清理不掉没再管它。有一天我在打扫卫生,儿子也要来帮忙。为了不让他捣乱,我把拖把和肥皂水交给他,让他自己去弄。他便拿着拖把一直擦那片原料,大概擦了二十分钟,他叫我过去看,吸干污水,那块原料已经被擦的干干净净,地板和新的一样。我当时激动地抱着儿子拼了半天。我就没有这种坚持的精神,能做到二十分钟只擦那手心大的一小块地。
言归正传,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大人们的学习却很难做到依着兴趣去深度探索。而我发现,兴趣这个老师,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表面看得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知识背后的思维方式。Education is what remains after one has forgotten everything he learned in school.爱因斯坦的这句话,说的是不是这个意思?
最近跟着儿子看恐龙百科全书,从中知道了地球的年龄和演变进化的过程。有一天,儿子问我,地球上的生命是怎么出现的?他问完也就忘了,不追问答案。我反倒来了兴趣,查了百科全书,查到了前寒武纪。那前寒武纪之前是什么呢?于是,接着查到了宇宙的年龄,138亿年。哇!还想看,干脆在京东上买了《时间简史》(虽然不知道我能不能看完)。一想到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变化了这么长时间的宇宙,想到我们的地球不过是这片浩瀚的时间海洋和宇宙中的一颗星星,觉得自己好孤独好渺小,又觉得这个世界好奇妙好丰富。这些,为什么上学的时候我不知道也体会不到呢?甚至印象中,上学期间,这样的知识我压根就没有接触到呢?我不想批判我们现行的教育制度,我只能怪我自己读书时没学好(捂脸),但是我想,也许,我们那时候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的就是错的,是违背认知规律的?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认识未知事物,拓宽视野,更是为了能在这个过程中愉快地充实自己。如果我们都能以自己喜欢的东西为出发点,层层深入,抽丝剥茧,也许学习效果会更好,学习过程也会更快乐。
写到这里,深深地替自己觉得悲哀。忘了有多少年,我一直觉得学习的内容,就应该是课本上的,学习的目的就是考试。大概是在发现自己被应试教育塑造得太成功时,我才意识到应该多元地去看待学习,评价学习者。如今自己成为老师,成为妈妈,来见证别人的成长时,我明白我应该给学生和孩子正确的引导。不禁引用我男神武志红的话,“生命的意义,是成为你自己。”学习,是为了让我们认识外界,认识内心,从而更好地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