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客户端今天推出一篇文章:读不读大学的差距,悄然影响着我们的一生。
近年来,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误导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而且,这种论调在贫困地区有愈演愈烈之势,贫困地区受条件、地域及眼界制约,看不到读书带来的好处,也越来越怀疑读书改变命运的正确性。
H县一直以来是中国有名的状元县,上世纪8、90年代,H县人靠着“社会苦帮、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三苦精神”为国家培养了很多大学生,有些村庄家家都有大学生,而且有的家庭有三四个大学生。
这些大学生毕业以后,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将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这也一直鼓励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义无反顾地踏上求学之路。
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这种情况在悄然发生变化。
H县人地广人稀、土地贫瘠,而对一个农民家庭而言,孩子从上高中开始,每年每个学生支出就差不多在一万元左右,上大学的话,支出数量更会持续增加,这无疑成为了很多家庭无法忍受的负担。
而更让大家无法忍受的是,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毕业的大学生面临无处可去的尴尬境地。很多大学生毕业以后,到省城打工挣钱,一年下来,还不如一个建筑工地的小工。
辛辛苦苦几年大学读完,还不如隔壁没有上高中的邻居小孩挣得多,这样一种强烈的反差更坚定了许多家长“读书无用论”的认识,早早将孩子送入社会锤炼。
这种情况在家庭条件越艰苦、读的大学越不入流的学生身上体现得越明显,而且影响极大,对家长和学生的影响也十分广泛。
但是,也有很多家长坚定地认为让孩子上大学是对的,他们倾其所有,为孩子创造条件学习,努力考上一流大学,为孩子以后改变自己的人生打下基础。
对于更多的家长来说,大家都处于一种观望与焦灼状态,对孩子学习的关注和对孩子未来前途的焦虑,不知道该如何抉择。
其实,上大学这件事,是无法通过简单的是否就业、工资高低等量化指标来衡量的,上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等等,都是决定将来孩子就业、薪资水平的因素。
而将孩子将来是不是能就业、工资多少作为是否成功的衡量标准,是不负责任的。很多家长急功近利,盲目将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很容易得出读书无用的观念,有没有别人挣得多,成了唯一的评判标准和证明读书无用的论据。
读书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是十分长远的,读书也是有叠加效应的。清华大学教授李宏斌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在剔除学生的先天能力、家庭背景等因素后,中国大学教育的平均回报率是10%,而高中教育回报率几乎是0。
而读大学会让一个人获得更多情感、人际交往、资源等方面的渠道,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地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资产积累、人脉拓展等各个方面,最终与其他人拉开差距。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以前人们获得财富的方式、经营理念、运营模式等都会发生彻底的转变,而这一切都将会越来越有利于有知识、有创造、有团队的人们,如果还有人秉持读书无用的论调,还在做着上世纪财富积累模式的春秋大梦,必将再一次错过改变命运的机会。
知识改变命运,这是一个恒古不变的真理,无论时代怎么变化,社会如何发展,引领时代潮流的永远是掌握知识的创新者。
对于贫困家庭而言,让孩子读大学,无疑是改变自身命运的一条途径。尽管这条路充满艰辛、充满未知,但家长和学生都要明白:读书学知识永远是对的,不管你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遇到什么困难,知识永远是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
如果你比别人挣得少,没有途径进入上流社会,那么你应该多找找自身原因,多想想优势途径,不要将目光盯在大学身上,上大学是没有错的。
为了让下一代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请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平台、更宽的视野、更有效的途径,而上大学是最好的途径,不要用自己的顽固毁了孩子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