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付诸东流 还是初心依旧—观《书店》有感
故事发生在英国一个叫哈登堡的海边小镇,这里气候湿润,当地人们都是以捕鱼为业。
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个地方也是一样。这里普通民众都忙于生计,只是出海打鱼,对精神层面的东西无暇顾及。读书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对于老百姓来说,觉得吃饱穿暖、有钱花,生活就足够了。但上流社会的人也好不到哪里去,都忙于社交赚钱和政治活动,外表华丽光彩,都彬彬有礼。其实里面如普通民众一样无甚区别,还比淳朴的民众多了些勾心斗角和阴险狡诈。
将军妻子加马特夫人是其中的典型,她游走在上流社会中,追逐名和利,为此她的庄园成为当地议事和显贵的交流集中地。
弗洛伦丝是一位爱读书的寡妇,一天心血来潮,有个想法想开家书店,为了这个目标,她凭一己之力与律师、银行、镇上的权贵展开了冷战。最终寡不敌众,以失败告终,被逐出小镇。
友谊和支持
“一本好书是大师的精魂凝结成的珍贵宝血,是为了超越生命和时空的宝贵财富,书像食物一样是必需品。”弗洛伦丝对书的热爱,在影片中描写颇多。海边阅读、深夜阅读、无时无刻都在看书。是书充实了自己,让孤独寂寞的寡妇不再孤独,并能时时刻刻回味年轻时与丈夫(死于二战)共读的美好时光,这是她最幸福的时刻,也是她独立生存的动力。她深信“在书店里人永远不会孤独”。
恰恰是这份勇气和坚持,让弗洛伦丝结识了小镇上唯一的两位朋友。一位是让人妖魔化的古怪老头布朗先生,他深居简出、不问小镇上的任何事情。然而却给了弗洛伦丝最有力的支持—成为书店第一位顾客。给弗洛伦丝经营意见和购书建议。并在书店最难的时候给予强力支持,最终命丧其中。
影片中把两人的关系描述的像惺惺相惜的知己,虽交流不多,可看出难能珍贵。
另一位朋友是书店打工的小姑娘克里斯蒂,虽然不爱读书,但小小年纪,就能知道弗洛伦丝所做之事,在书店里这一老一小的两位女性用真诚和开放的交流和配合,温暖了阴冷潮湿的老房子。让书店充满了朝气和希望。
偏见与权势
影片的基调以一种沉闷的、缓慢的、压抑的氛围来表现,给人种不好的预感。当佛罗伦丝开书店的消息在小镇中传开后,加马特夫人是第一个感到不安的,因为她想把老屋改成艺术中心的计划就会泡汤。自己的名和利就会受到冲击。于是软硬兼施,先是邀请弗罗伦丝参加庄园聚会,想通过糖衣炮弹让佛罗伦丝沦陷,放弃开书店的想法。但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失败后为了达到目的,动用了身边的一些资源。发动所有势力围攻书店 。镇上的居民在半推半就的情况下纷纷成为权势的帮凶——律师拖延,不作为。对佛罗伦丝所做的事情嗤之以鼻,对经营书店就不看好。银行经理带着藐视和狡猾的眼神,期望书店早日关门大吉。
更可恨的是诺斯这个人,一副正人君子的嘴脸,干着龌蹉至极的勾当,以书店助理的方式潜入书店,在暗中操作使书店经营举步维艰。让书店变成危房。
加马特夫人的侄子利用行政职位,篡改法律,使老屋变成危房,经营书店不合法。加马特夫人又在佛罗伦丝书店旁,又开一家书店,以形成竞争。
在多面夹击,腹背受敌的情况下,最终佛罗伦丝关掉书店,被迫离开小镇。
普通民众对寡妇开书店有偏见,这种行为情有可原,因为无知者无罪。但是拥有话语权的精英和上层阶级的绅士,却无任何怜悯之心,为了自身的利益,对一位弱女子群起而攻之,让其无路可走,关门大吉。
加马特夫人和她背后的利益阶层,不仅伤害了一位崇高的女性,断送了书店,也让与世无争,只喜看书的布朗老先生成为影片的悲剧。在彬彬有礼,优雅礼貌的外表皮囊里面,其实是藏着一颗自私与黑暗的灵魂。利用冠冕堂皇的借口和自己手里的权势欺负正直善良的人们,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传承和认可
在佛罗伦丝,离开小镇的那天,只有小女孩克里斯蒂到港口为她送行,小女孩做了件惊人之举——火烧老屋,让所有的所有烟消云散。让利益阶层所有的付出付诸东流、一无所有。
若干年后,克里斯蒂继承了佛罗伦丝的梦想,在小镇上经营起了一家更大的书店。书店里,人来人往,老老少少,都专心致志地看着书。她完成了佛罗伦丝没完成的使命,经营好书店也成了自己的事业。
两代人的努力坚持,终于梦想成真,这就是书籍给予我们的不息力量。
影片结尾,让人不由自主的眼泪流出,字幕打出致敬约翰.伯格。——"我一读书,就丧失了所有时间感。"她虽离开,阅读却永不落幕,于是所有的失去都拥有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