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0日,我的第二十个教师节。晚上有个同事乔迁的饭局,推掉了,因为有更好的精神食粮等待着我,就是每月第一个周五的家长读书会。我们共读了《窗边的小痘痘》、《如何说 孩子才会听;怎么听 孩子才肯说》和这周的《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
听家长分享读书的感受,和在生活中的运用,交流的过程能学到很多知识。
比如,如果你觉得孩子早起磨蹭,没有时间观念,代替每天大喊大叫:你怎么还不穿衣服?怎么还不去洗脸刷牙?早饭不吃啦?……A家长是这样做的:给孩子一个闹钟,每天可以设置两个点去叫醒孩子,第一个闹钟响了可以给他5-10分钟的缓冲第二次响了就必须起床了。早早教会孩子看钟表,告诉他每天早起后的流程:穿衣服;上厕所;洗脸刷牙;吃早饭;收拾书包……这些用半个小时完成,作为妈妈可以先做完自己的事情,或许可以提前在楼下等以提升孩子独立自主意识和自力更生的能力。
面对比较叛逆、好像感觉自己什么都懂的六年级男孩子的不太爱学习,B家长两口子都一直在共读书、成长,努力去发现孩子除了应试学困之外的闪光点,比如孩子喜欢写小说,不打击,不制止孩子,而是从他兴趣出发去挖掘他的学习潜质,从生活小事去引导他,不焦虑,积极心态去静待花开。
面对处于高三,语文作文还是有些薄弱的女儿的问题,我采取的方法是,在这个暑假果断地加入007不写就出局平台,持续不断输出文字,并且每一篇分享给女儿看,给她介绍我的写作逻辑和思路,交流写文章的经验。我坚信我的身教会对她产生一点积极的影响。
每一次听别人分享,都是一次成长。几个家长坐在一起交流育儿问题和解决方案的同时,我们甚至提到了取消电视机、客厅装成图书馆,有一面大大的书架墙的未来家装设计构思和计划!这样的心有灵犀大概也只有在读书成长的家长中才会产生吧!
说到《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作者刘称莲,用她亲身的育儿体验,条理清晰娓娓道出在生活、阅读、学习、品格、心理、沟通六个方面如何步步为营地把女儿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北大学生。引用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的话总结:
书中的这位母亲,以她的亲身经历详细列举诸多真实事例……从经历了普通幼儿园的失败、选择北大幼儿园,到孩子上小学时权衡利弊,选择了优秀的清华附小,她认为宽松而高素质的学校,不仅能传播知识,还会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作为母亲,她深知孩子生活圈的重要,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不辞辛苦地"孟母三迁",租房也要把家安在清华大学,让孩子从小就耳濡目染;为了让孩子终身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一家人常常把书店作为休闲交流的地方,有意选择视角不同的书籍共同探讨,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判断力,再辅以家长的见解,寓教于乐;在写作培养上,妈妈甚至写"下水"作文;在培养孩子的耐心时,他们身体力行,陪孩子一起玩拼图,让孩子从中体会"输得起"的人生态度……这一桩桩事例,无不体现为人父母的出发点,都是基于有利孩子成长来考量的。
北大幼儿园园长杨雪扬:
教育无小事,做一个有心、用心的家长,让事事、时时、处处都成为你和孩子沟通,引领孩子成长契机。在教育孩子上,不要让"工作忙、压力大、没时间"成为自己偷懒的理由,教育孩子的责任,学校和家庭永远都无法相互取代。
正所谓: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