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解字:
士:符合“道”的人,这里发表“道”。
容:形容,描述。
犹、豫:犹和豫分别是两种动物。《康熙字典》说:犹,是一种猿类动物,长尾巴,生性多疑。豫,是一种卷鼻象类动物。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做事小心翼翼,拿不定主意,所以和在一起形容迟疑不决的样子。
俨:恭敬严肃。
涣:自在随意。
敦:敦厚朴实。朴:未经雕琢的木头。
理解:
自古以来那些行为符合“道”的人,都微妙玄通,深刻得难以理解。正因为难以理解,所以才勉强地来描述说明一下。这样的人在做事的时候,非常小心谨慎,有时就像冬天涉水过河一样,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做事常常要经过反复考虑,就像害怕遭受旁人的攻击一样;拘谨严肃,就像在别人家做客那样;当他们自在随意的时候,就像冰雪融化时流动不拘的样子。敦厚朴素到就像一块没有经过任何修饰的木头一样。他的胸襟开阔就像深广的山谷一样。混同一切,就像混浊的河水能包容无数物质一样。混浊的河水只有让它安静下来后,才会慢慢澄清。失去生机的人或事物,只有让它坚持运动起来,才会慢慢恢复生机。能保持这种“道”的人,不会渴求极致圆满,正因为不求圆满,所以经久常新。
这一章老师连用了七个排比句来描述真正的高人是什么样子的。一方面他们做事小心谨慎,另一方面他们又非常洒脱自如。这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实际上正说明了,高人做事都是进退得当,收放自如。就像《孙子兵法》中说的“事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意思是:打仗的时候开始要像处女那样稳重,等敌人放松警惕,再像逃跑的兔子一样向敌人进攻,让敌人猝不及防。打仗是这样,做人也是这样。
【为人之道】儒学大师——郑玄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是东汉后期首屈一指的儒学大师。郑玄的祖上很显赫,但他出生时家道已中落。如果他想出人头地做出一番事业,是很困难的。但郑玄天资聪明,勤奋好学,16岁时已经精通儒家经典,并写的一手好字,还通晓方术,所以少年郑玄被大家誉为神童。
为了生存,18岁的郑玄出任地方小吏,掌管诉讼和税收的事物,郑玄不但对自己主管的工作勤恳认真,还极具同情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那些孤苦可怜的人。因此,正弦得到乡里好评,不久便升为乡佐,乡里管理税负的小官。在当差的同时,郑玄丝毫没有放松自己的学习。就这样,北海相杜密到高密巡视时,很赏识郑玄的才学,把他调到郡里任职,郑玄有了深造的机会。到北海郡不久,郑玄辞官进入太学学习。太学是汉朝的最高学府,郑玄师从当时知名的经学博士。此后10年间,郑玄悉心治学,遍访名儒,使学问达到了极为渊博的程度。
郑玄仍不满足,不远千里西入关中,拜马融为师。马融是当时全国最著名的经学大师,他虽然有很多徒弟,但是能得到他亲传的高徒很少。大多数人只能通过这些高徒间接地受教于马融。郑玄投到马融门下三年,一直都没能亲见马融,但郑玄却丝毫不懈怠,治学一点也不马虎。
有一次马融和他的高徒们在演算一道混天题时遇到了困难,此时有位徒弟想到了郑玄。虽然没能得到马融的亲传,但郑玄在这个学术圈子里却已经有了一定的名气,这个徒弟去请教郑玄,谁知那个问题到了郑玄那里,只不过是一道很普通的天文学问题,很快得出了答案,此时马蓉才见识到郑玄的才华,从此十分重视郑玄。
郑玄在马融门下学习七年,回到家乡赡养父母。此时郑贤精通百家之学,成为一代鸿儒。但他家境仍然很清贫,于是一边种地一边讲学收徒。东汉时期官员选拔采取荐举制,郑玄这样的学问很容易被举荐或征召入朝为官,不幸的是“党锢之祸”让郑玄遭到连累,被禁锢14年不得任职。这正好让他有时间集中精力研究学术,开创了新的学派——郑学,并逐渐成为儒学主流。
黄巾农民起义爆发后,东汉解除了对党人的禁锢,郑玄才有了围观的机会。但此时郑玄对黑暗的东汉官场已很反感,他先后十次拒绝了各种征召,决心不再做官,而是专注于经术,立说著书,收徒讲学,他的学生遍布天下,为一时之盛。
郑玄在晚年遭受兵乱,曾避居徐州,孔融任北海相时邀郑玄回乡,在回高密的路上,郑玄与黄巾军相遇,但他们对郑玄十分尊重,见到郑玄都行礼参拜,并且没有攻击高密。
官渡之战中,袁绍为壮大声势,争取民心,逼迫年迈而又染病的郑玄随军,郑玄无奈抱病而行,不幸在元城(今河北大名境内)病逝。直到临危之时,郑玄还在注释《易经》。郑玄的学生为了纪念恩师,把他的言论编辑为《郑志》。郑玄以其毕生的经历注释和传授儒家经典,是一位集大成的经学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