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这地方,除了山水名扬天下,其当地的“桂林米粉”,也因风味独特,口感极佳,回味无穷,而让无数中外游客品尝过之后,难以忘怀。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桂林米粉的来历。说起来,它也算是有着皇室血统的美食了。
01 米粉的由来
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不满足于当前的版图,于是,一声令下兵分两路,向北对抗匈奴修筑长城,向南征服南越直杀南岭。
于是,50万南征军一路所向披靡。但是,当秦军到了桂林这个地方,却遇到了强劲的对手——百越联军首领译吁宋。双方对峙之下,秦军无法继续前行,且长途跋涉多日,队伍也需要稍做歇息。
于是,秦军便在桂林兴安县驻扎了下来。
没过几日,军中大量的人忽然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这可愁坏了秦军总指挥官屠睢,就连他的得力副将也病倒了。
他叫来随军御医询问:“可有检查清楚,弟兄们这是染了什么怪病了?”
御医沉思了片刻:“通过这几天发病的情况看,弟兄们应该是受了当地的瘴气入侵。”屠睢一听吓傻了眼,这瘴气犹如瘟疫一般,一旦染上可是会要命的呀。
“将军莫急,我有一宫中古方,可治此疾。但得天天吃,就怕将士们吃不下去呀!”御医显得有些犹豫。
脾气火爆的屠睢哪受得了这老头儿的磨磨叽叽:“赶紧给我把药找来,谁不吃我砍了他!”
原来,这古方上写的是:取当地的水,熬当地粮食外壳,拌入当地的粮食里当饭吃,连食半月,可彻底消除瘴气。
这秦军都是北方人,哪吃得惯当地的稻米,更别说用这么寡淡的方法做出来的了。
屠睢原以为是什么药,捏住鼻子一口气喝下去就行了,这种吃法,确实让北方人为难。屠睢心想,无论如何也要让弟兄们吃下去。
只见这一天,大厨在训练场中央架起了一口巨大的铁锅,他将从漓江里打来的清水,倒了进去,再倒入一大袋粮食壳、桂皮、大料等等,接着,又放入了一副牛骨架。
大厨便开始烧上火熬制起来,整整熬了三天三夜,这锅卤汁才熬制完成。闻着香气飘散而来,将士们早已垂涎三尺。
大厨又将桂林当地产的大米磨成粉,做成面条形状的米粉。将碗里装上些米粉,摆上肉片,撒上小葱,再舀上一勺卤汁,与米粉搅拌均匀,闻起来特别香。
那些病怏怏的战士们,早已等不及了,一拿到手,便狼吞虎咽吃了起来,直呼不过瘾,还想再来一碗!
就这样,神奇的米粉拯救了数十万秦军。
02 文人的米粉情怀
公元214年,秦军彻底征服了百越各部落,在岭南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实行了集权统治。
米粉从此以后,便成了桂林当地人都爱吃的一种小吃,大街小巷,到处可见到“桂林米粉”的招牌。
许多文人墨客,也对米粉情有独钟,特别是当代作家白先勇先生,更有着深厚的“米粉情怀”。
白先勇先生祖籍桂林,对桂林米粉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他曾回忆说,最喜欢家里的厨子做的米粉,他能吃八大碗呢!
在他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常常可以看见“米粉”的身影,特别是短篇小说《花桥荣记》,讲述的是一位从桂林流落到台湾的妇女春梦婆,与丈夫失散后,在台湾开了这家桂林米粉店。
在这里,她见到了很多流落台湾的大陆人,不同的人在战乱的年代却都有着颠沛流离的命运,吃着这碗米粉,咀嚼着深深的乡愁。
这部作品于1998年,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搬上了银幕,由谢衍执导的剧情片, 郑裕玲和周迅出演了其中重要的角色。
影片一上映,就在台湾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同时也掀起了一波“桂林米粉”热。许多台湾人来到桂林旅游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吃尝一尝正宗的桂林米粉。
03 如何才能吃上正宗的桂林米粉
来到桂林旅游,走个三两步就能看到一家桂林米粉店,要说哪家特别正宗,实在是难分伯仲。有时候,一家不起眼的街边小店,味道比那些装修豪华的连锁店还要好吃呢。
要想吃出正宗的桂林米粉味,还得跟上桂林人,学会一些小技巧呢。
去到街边的米粉店里,你会发现,墙上写着各种米粉,而我们桂林人认为正宗的“桂林米粉”指的是卤菜粉,卤菜粉里添加的牛肉加脆皮锅烧最受桂林人欢迎,您若是来到桂林,可尝试点这样的组合,别人一定不会怀疑你是外地人。
领好服务员给的米粉,便可到一边添加配料,这些红红绿绿的佐料让外地人无从下手。这其中有一款叫“酸豆角”的东西,是桂林人必放的,其它就根据各人品味随意添加就行。
还有一个小技巧,就是吃卤菜粉时,不要加“汤”。米粉店里有一个大大的锅里熬着乳白的骨头汤,是客人可随意添加的。
但是,切记不要一开始就加汤,先干拌着吃卤汁混和米粉后独特的味道,吃完后,再喝一碗骨头清汤,有种在北方吃饺子后,再喝面汤的形式。
这几年,一些米粉餐饮公司也开始挖掘米粉文化,不再满足于卤菜粉的世界,他们在配料上,和工艺上不断进行研发创新,还推出了各种口味的米粉速食套餐,让全世界的米粉粉丝们,都能吃上最正宗,最够味儿的桂林米粉。
小小的米粉里,原来发生过这么多故事呢。你与桂林米粉之间,是否也有过不一样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