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搞创作吗?
我喜欢搞创作吗?
我能搞创作吗?
我常常问自己,尽管答案似乎并不是肯定的,然而我还是经常在有意无意地以日志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偶然心得和脑海中那些能够抓住的闪念。时间稍微一长,便产生了一种似乎是“笔耕不辍”的假象,于是有朋友干脆劝我从事文学创作。
其实,对于文学创作我是极陌生的,不光是因为我几乎没有一点这方面的专业训练,更在于我认为这是一种具备相当的阅历才能够从事的职业,否则就是无病呻吟,创作当然也就像没有根的树,没有源的水。
之所以偶尔也会来上几句,除了卖弄风骚和假装斯文,对于自己来说,更多的是为了“炼心”。社会的纷繁是很容易让人产生浮躁的心理的,尤其是涉世未深的年轻人,“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更容易有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形态。
炼字炼句容易,而炼心却很是不容易,有时候灵台方寸,常常找不到三尺蒲团。
一直以来,我是很不会写文章的,偶尔因为需要写点东西,大多也是很不高明的豪言壮语或者颐指气使的说教言辞,总觉得世界等着我去教化一样,久而久之,好为人师的毛病算是基本养成了。
每每下笔,不是高大上就是假大空,有点居高临下甚至盛气凌人,时间久了,模式就固定成了永远不变的三段式:开头讲问题,中间讲道理,结尾讲号召。僵硬不变,毫无新意,就如死水一样波澜不惊,连自己都懒得再去看一遍了,而且写出来的好多东西立意重复,行文雷同,即使是官样文章也算不上合格的。
说是文章,倒也有点名不副实,因为既没有标新立异之举,也没有删繁就简之功。有时候一件简单的事情,没有好几百字是说不清楚的,更有甚者,用了好几百字也未必说清楚了。
越是基础的事情越需要高超的技艺。
比如,文章中的描写,按照一定的时间、空间或者逻辑顺序完整地描述一个人一件事,不仅需要细腻而又生动的笔触,更需要准确而又仔细的观察,和灵巧而又缜密的心思。而这需要“练”,更需要“炼”。前一个练是在简单重复中巩固技能,后一个炼是在淬火加钢中提升精华。
炼心,有时候需要让长江大河的狂澜变成细水长流的潺湲,需要让万马奔腾的喧嚣变成清潭照影的宁静,需要让醉酒黄昏的狂放变成梨花带雨的婉约。
所以“炼心”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想拥有破茧成蝶的美丽,就必须经历凤凰浴火的痛苦。大概很多人跟我一样还是喜欢美丽不喜欢丑陋,喜欢完满不喜欢残缺,喜欢温和不喜欢残酷,喜欢高兴不喜欢沮丧,喜欢自由不喜欢束缚,喜欢顺利不喜欢崎岖坎坷的,因此,“炼心”的过程也是极虐心的,炼心和虐心也许是相伴而存灭的,大约这个过程也是跟哀情或者悲情相始终的。
这恐怕也就是为什么哀情或者悲情最能引起人们情感共鸣,而大凡因为思想性和艺术性打动人心的著作多属于哀情或者悲情之作吧!
各种微文体的流行,有的时候让写一两段稍微长一点的文字的心情都逐渐花随流水逝。同时,冗杂纷繁与高度概括同在,粗制滥造与披沙拣金共存,所以往往有“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的悲哀。因此,这种虐心的过程对于我来说显然是极不适合的。
我是比较喜欢清静闲适,喜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我行我素的,还是可以腾出一点点时间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看电影,睡大觉,睡醒了没事干就翻翻书。我一向是不怎么喜欢读书的,所以称之为翻书,不过“屯书”倒是挺有兴致的,买了不看先屯着。大概越穷越喜欢买书,越买书也就越穷。
文章穷而后工,而我肯定是上当了。
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再加上古人常说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功德五读书,所以倒也心安。于是渐渐变成了当代的孔乙己:没有真才实学但生端着读书人的架子,好吃懒做而且虚荣到了死要面子的地步,高不着低不就,便是有一技之长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当然孔乙己的一技之长在提倡和流行无纸化办公的今天显然已经过时没用了。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虽然说人不一定能使自己变得伟大,但要使自己变得崇高则是完全有可能的,那就是,读书并且思考!读书与思考的交织,是与先贤和哲人对话的过程,是与神圣和上帝交流的过程,是反求诸己和向内用力的过程,可能也是为自己为人类寻找一片心灵栖息地而探索和努力的过程。
记得翻完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在敬佩之余,我记录了一点点浅显的感悟:凡天下成大事者,无外乎两个字,一个是勤,二个是恒。做什么事情最怕认真,尤其是既勤快又持久的认真。
我虽不擅长写文章,然而如果在学习描写和抒情的同时,既能提高一点文章写作的水平,又能收一点修身养性的功效,当然是再好不过了。因此,炼心的过程虽然虐心,倒也不是全无意义。
请不要停下向上和向善的脚步,努力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正如一位有人劝勉,“前路漫漫,道阻且长;深山巨谷,荆棘密布;自今而后,纵使山穷水尽,亦须坚持,万勿轻言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