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
观察物体的沉浮,这个环节用到砖块和小木块,可以作为导入。建议在演示之前可以先请同学预测,让她们对沉和浮的现象有一个初步的回想,调动学生的沉浮现象前概念。
在演示后,带领学生对沉浮概念进行一个定义,获得标准。这里学生可能会提出悬浮的物体,顺便可以带领学生总结出沉浮的概念。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浮的概念。
疑惑:
在本课,后续会进行“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跟轻重和体积大小有没有关的研究。
1. 关于过渡的疑惑。通过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实验,学生会发现有的物体在水中会沉,有的物体浮,请学生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思考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开始的时候,我对从这里过渡到“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的沉浮”研究有些不理解。怎么就由这么多种分别由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过渡到同一材料构成的物体沉浮的研究了?
后来多研究了几次教材,发现:是从每种物体都由同种材料构成这个角度出发去研究?取沉和浮各自的一种代表物体进行研究。
在说到影响因素时,学生很多都会说到体积,轻重对物体沉浮的影响。还有说空心实心,形状等原因的。我是直接给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体积和轻重对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沉浮的影响。那这种情况怎样引入到研究体积和轻重更好?
2. 关于后面的切分和叠加研究。
这里落实学生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自身的体积和重量,沉浮状况不变。
虽然这里能落实这一个知识点,但是存在一个疑问,学生大多会将单个的原因一一罗列出来,觉得会影响物体的沉浮,但是这两个实验同时改变了物体的体积和重量,其实这里和学生建立的避免其他因素干扰研究有些矛盾。这里有些疑惑,那怎么给学生解释这个问题?
我的思考是:这里先不考虑这个疑惑,这个内容开始时重在引导学生充分思考,暴露自己的前概念:觉得物体越小越轻应该更容易浮,那这样用后续研究纠正他们的这个前概念就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也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可是怎样能更好的解释:这个活动其实在同时改变两个条件,与我们所学习的用控制变量法进行问题的研究是否冲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