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幻小说的角度来说,本书的叙述风格无疑是枯燥乏味的,甚至跟精彩关系不大。然而,幸好作者最感兴趣的并非是科幻技术,最终是一部关于人性与人对于自身认知的小说。
这是一部情节很简单的小说,一位智障者突然被施以手术,变得聪明以后又慢慢得回归到智障的过程。就像一部老旧的车子,换了几个零件,似乎脱胎换骨,加速了一段时间以后,零件报废,最终又像一开始那样缓慢,不过与之前的缓慢产生了某种变化,而这种变化就是作者想传达的。
查理是个智障者,总以所谓的“微笑”面对周围的人和事,但这种微笑很让人怀疑到底是快乐还是向人传达友善,抑或只是一种求生的本能。他知道自己很笨,也知道别人在嘲笑他,可他应付嘲笑的方式是逆来顺受,这是一种出于本能的求生,不过潜意识里他一直渴望聪明睿智,不然也不会有后面义无反顾的接受实验了。只是在这里有个疑问:智障的查理是否具有通常的人格?是否渴望被理解?
作者没有太过细致地去交待如何改变人的IQ,只需一个手术就让查理变得聪明,而且是异乎寻常的聪明,这种聪明带来的“恶果”是被人厌弃,对于他自己来说也变得傲慢无礼。在这里又有个疑问:为什么聪明以后的查理突然不受欢迎了?简直到了众叛亲离的程度。这透露出人性中黑暗的一面:人总喜欢嘲笑更弱的人,并以此显示自己的出类拔萃和聪明才智。有时候你会看到一个很漂亮的女子总愿意结交面貌远低于自己的朋友,也是以此之衬托自己的容貌,与此类似。
变聪明的查理面对的最大困惑就是自己到底是谁,这时候他真正渴望的是被理解,而当他发现周围人的智商都远低于自己的时候,他又感觉到极端的孤独,这种孤独所造成的后果是自负与暴躁。看到这的时候,我有个疑问:人们所谓的理解是智商的认知还是情感上的共鸣?抑或是基于某种经历上的趋同?
困扰查理的是他对于家的认知,这在他变聪明以后依然困扰着他。比如他潜意识里阻止自己与艾丽斯上床,这大概与他从小的经历有关。他无意中看到了妹妹洗澡,并好奇为何妹妹比自己少一些(实际上他根本不知道男女区别)。于是招致粗暴对待,这种从小的阴影一直笼罩着他,虽然生理上已经是成人,但这种认知/阴影一直停留着幼小阶段,这是他聪明以后成为孤独的很关键的影响因素,当他认识到他曾经的孤独以后,这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只会让他更孤独。看到这里我有个疑问:我们的孤独是如何产生的?
人生来就是要死的,虽然死后殊荣有异,可是死亡这个恶魔从来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人。于是人从出生以后,获得了认知,就感受到死亡的恐惧。尽管我们总刻意避免讨论死亡,也强迫自己遗忘死亡,可潜意识里总会时刻不忘死亡。正如查理,聪明以后的查理仿佛会被曾经的查理所纠缠,似乎是双重人格,可仔细想来应该是查理潜意识里渴望获得平等之爱的那种需要在起作用,不过这里又有个疑问:为何越来越笨的查理没有了“双重人格”表现?
查理后来的心境无疑是平静而轻柔的,这从字里行间也能看得出来。此后没有“人格分裂”现象是因为他一度摆脱了曾经的浑浑噩噩而获得了对于过去的认知,比如他知道了自己曾经的行为表现与心路历程。心理学上的实验是没法重复的,因为一旦做了实验,心理也随之变化也就没法恢复原来的状态,任何一种状态都没有回头路,这就是查理一开始与最后心境的相异之处,就像量子态,一旦去测量就改变了一切,即薛定谔猫的结局。
作者以一个智障者的口吻去书写,奇思妙想,精彩绝伦,甚至可以说诙谐幽默。但在字里行间中,一种不同于普通人的状态被剥离出来,以至于我们慢慢认识到查理的痛苦时情不自禁的生出怜悯与感伤,到底如何才能摆脱孤独。这时候,作者似乎回答了我一开始的那个问题,就是如何才能理解:恐怕更多是基于经历上的趋同。就像查理最后要别人给阿尔吉侬去送花一样,他懂得了老鼠前后变化的痛苦,可是谁又能真正理解他从小至今的困惑?
这世界上没有人会与你的经历一样,于是你不会被人真正的理解,而孤独才是上帝送给你伴随你一生的影子。
小说的结尾,查理说他会获得很多的朋友,是他看透了人生后的解脱而超然物外还是他将面对那种不对等甚至是嘲笑的友谊?作者没有说,只给读者一个痛苦的思考,而这种思考何尝不是孤独的呢?只不过思考永远是可以带有快乐的,只要你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