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船效应源于《庄子·山木》中的典故“方舟济河”:
方舟而济於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之;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於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今也实。
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译文】有两艘船并在一起渡河,有一条空船过来撞它们,(这时船上)就是有(那种)小心眼的人也没有发怒;有一个人在船上,就喘着气呼喊(叫他让开);叫一次没听见,叫两次还没听见,于是第三次叫的时候,就必定用恶毒的辱骂一起喊(过去)。前面没有发怒而现在发怒了,前面虚怀若谷而现在怒火填膺。
人们能够虚怀若谷地生活在世上,又有谁能加害于他呢。
- 事件: 船被撞
- 情况1: 被空船撞,撞来的船上无人,此时被撞的船上即使有很小心眼的人, 也无人生气
- 情况2: 撞来的船上有一个人,被撞的船上的人会生气,甚至破口大骂。
- 总结: 对事件的看法(认定角度)会影响人对同一事件的应对方式。不管撞来的船上是否有人,若是都当做是空船,则可以减少很多愤怒和怨气。
空船效应的常见解释:
一个人在乘船渡河的时候,前面一只船正要撞过来。这个人喊了好几声没有人回应,于是破口大骂前面开船的人不长眼。结果撞上来的竟是一只空船,于是刚才怒气冲冲的人,一下子怒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其实,生气与不生气,取决撞来的船上有没有人!
空船的故事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都要把别人看成一个 “空船”。当你被一些垃圾人伤害的时候,不要想着去报复,更不能沉溺于痛苦之中。要把这一次的伤害当作一次空船事件,你是被一只空船撞伤了,而不是一个人有意开着船撞你
。只有这样,你才能尽快地从愤怒和痛苦中走出来,尽快完成创伤后的自疗自愈。
气伤肝,怒伤脾。假装对方无人,从而减少生气的频率。
类似理论:ABC模型
任何生活经验都是由一系列触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A)、信念(Beliefs,B)和结果(Consequences,C)组成的:
触发事件(A)→信念(B)→结果(C)
- 某件事发生了(A),然后你想了一些事情(B),然后你对情况产生了情绪或者采取了行动(C)。
A:触发事件。你所感知到的任何一种刺激都会触发一系列的思想和情感,它可以是一个外部事件,也可以是一个内部事件(比如某个想法或情绪)。
B:信念。这是我们对触发事件或情境的看法。
C:结果。这些可以是我们的情感和/或我们由触发事件到信念结果所表现的行为。
信念评估部分
建议:写认知日记
认知日记: 采用“C→A→B”的顺序。首先查看结果,然后是触发事件,最后是连接两者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