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葩说的时候就觉得蔡康永老师说话体贴又周道,彬彬有礼又有内涵。
他写的《蔡康永的说话之道》很薄,一个小时就能看完,内容很充实又很实用,算是人际交往很好的问路石。
书里有一句话我特别的认同:
你说什么样的话,你就是什么样的人
你文雅有内涵,说话自然彬彬有礼;你粗鲁没礼貌,说话自然口无遮拦;你善良又温和,说话肯定要体贴周到;你计较心眼小,说话必然会夹枪带棒。
不是你是什么人,就会说什么话
而是你说了什么话,你就是什么样的人
有人说对人性的认识,东野圭吾和蔡康永一样认识深刻,不同的是:他们一个人写怎样杀人越货,一个教人怎样讨巧卖乖。
有时候人际交往就是这样。
所有人都想找到知已,所有人都想被了解,你要懂得别人,聊天时要制造出和谐愉悦的气氛,要好笑的讲故事,不要说让人接不下去的话,尽量避免“我”字开头,懂得认输不争胜,要让别人舒服愉快。
你可能要说这样的逢迎是种虚伪,可是人生在世,我们自己也受用着这些。
有时候做自己和没礼貌只有一线之隔,我宁愿最初的人际交往是矜持有理数的,毕竟不熟悉的时候一味强调自己,这种行为无礼又自大。
当然,这样的规避自己、讨好别人并不是毫无原则的。
人们在初相识新相知的时候,很容易喜欢上有礼貌的你,很容易喜欢上总是赞赏和同意的你,但这没办法让感情继续。
人们总会因为对方的社会属性而握手相识,然后因为对方的自然属性而击掌相合。
你的才华和禀赋,你的个性、情感和活跃的思想,是一段感情升华的主要原因。
你这些人格的输出自然会被气味相投的人发现,被迷恋,让他在泛泛之交中精准的找到你,看到你的礼貌也看到你的个性,看到你的柔和也看到你的风格,看到你的美好也看到你的锋芒。
可是,不是所有人都会走到相爱相知的这一步。
所以啊,你要克制。
要知道,我们的个性、风格和锋芒,并不是展示给所有人的,更不要强制输出。
知己的产生大多是有目的的。
说话是一种技巧,社交是一种能力,毕竟你也不知道朋友圈某个姑娘的靠近是不是为了让你买她的化妆品和衣服?
可谁又没有个目的呢?谁没有个回报性的要求呢?
诶,就算是你的男朋友,鞍前马后的陪你逛街看电影和无理取闹,不也是为了追到你嘛?
所以我们要宽容,毕竟假如有一个人愿意花费心思来靠近你攻陷你,交往的时候没有招致你的反感,愿意时时配合你,愿意给你快乐满意的时光,让你宣泄倾吐……那其实,他的回报性要求已经让他付出了一定的自我牺牲。
若是这样,那无论他的目的是什么,这也是一种走心。
在我看来,社交并不迷人,会社交的人也不过是会说几句话而已。
当社交对象并不熟悉的时候,社交更像是一种周旋,它不走心、不走肾,只是动一下大脑、词汇输出而已。
《坦白书》上说:生活之海,长风破浪固然风流,在水下深潜也是件美妙的事情。
我相信。很多人都是怀念那些有口难言的一个人沉在水里的日子的,后悔太早挣扎得想要浮上来。
别要什么存在感的表面爆棚,这个真没用。夜深人静时,还是会觉得,
与人相处,真心最好。
所以说,我很喜欢《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因为他抛开了说话的“术”,而是写说话的“道”。
练好说话是件很划算的事,却不是必须的事情。
大巧不工,有时候,我宁可用更多的关怀,来掩盖自己社交技巧、语言技巧的拙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