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早期作品。“我”为派遣心中的苦闷,只身来到伊豆,偶遇一群艺人,对一名叫做薰的舞女产生了爱慕之情。
两人的相识相知相惜,随着伊豆山海景物的转移,美好而朦胧的感情,一点一点印刻在彼此心间,清新淡雅,却也逐渐真实。不过,那个时代的艺人地位低下,两人的感情变得扑朔迷离,或许就像第一段文字的风景所影射的那样曲折:
“山路变得曲曲折折,眼看就要到天城山的山顶了。这时,大雨把茂密的杉树林笼罩成白花花的一片,从山脚快速地向我逼近。”
但谁也不能否认这段相遇在彼此心间激起的感情涟漪,就如告别时的海岸,波涛汹涌:
“轮船驶出下田海,伊豆半岛的南端消失在身后,我自始至终凭栏远眺,专注地望着海上的大岛。和舞女分别恍如隔世一般……相模湾波涛汹涌。”
两段风景描写,让人心醉的同时,把两人的思想感情交织在一起,情景交融,就像卓老师说的:心灵化的细节描写。
回首两人的相遇的脸红:
“舞女从楼下端茶上来。她跪坐在我面前,脸颊绯红,手不停地颤抖,茶碗差点从茶托上掉下来。为了不让茶碗掉下来,正当她顺势要把它放到榻榻米上时,茶已经洒了出来。
看她那娇羞腼腆的样子,我也陷入了惊愕的窘态。”
到看不到对方的紧张和纷乱:
“女人刺耳的尖叫声不时地像一道道闪电般在夜空中划过。我神经紧绷,一直敞着窗户,呆呆地坐在那里。每次一听见鼓声,内心才为之敞亮。”
持续传来了一阵纷乱的脚步声,不知他们是在互相追逐,还是在绕圈跳舞。突然又恢复了宁静。我瞪大眼睛,仿佛要透过黑暗看清这片寂静。我心中烦恼异常,心想那舞女今晚不会被糟蹋吧?
再到了解后的坦然:
忽然从微暗的浴场里跑出来一个裸体姑娘,站在更衣室突出的地方,做出一副要跳到河岸下方的姿势。她赤条条的一丝不挂,伸出双臂,嘴里喊叫着什么。她,就是那舞女。洁白的胴体,修长的双腿,如同一株小梧桐树般。望着这番景象,仿佛有一股清泉洗净了内心,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嗤嗤笑出声来。她还是个孩子呢。当发现了我们,满心喜悦,赤身裸体地就跑到阳光下,踮起脚尖,伸长了身子。她还是个孩子呢。我心情舒畅地笑个不停……
舞女清纯、率真、活泼俏皮的形象跃然纸上。
两人相处时,“我”由于性格的孤僻使然,不习惯表现自己的感情,默默接受着他们的好意,感受着他们的善良纯真。
从凑到一起读书,让我先喝水,替我掸尘土,给我找竹竿做手杖……女孩和家人们处处为“我”考虑,“我”见证了他们家庭的心酸,体会到和他们相处的快乐,“我”和女孩之间的感情也愈发升温。
女孩打趣地说了两次看电影,缠着阿妈让她看电影让我印象深刻,在我们现在的观念里还是一样,和喜欢的人看电影是一件非常浪漫的事,那时候也一样。
女孩一方面期待恋情得到回应,另一方面却又羞答答,一是碍于自己的身份所表现出的胆怯与自我保护,希望不要造成别人困扰的心情;而是在喜欢的人面前变现出的羞怯,眼睛充满期待地盯着“我”,又害怕被拒绝,有些瑟缩:
“啊,月亮。——明天就到下田了,太高兴了!给宝宝做断七,让阿妈给我买把梳子,还有好多好多事呢。你带我去看电影好吗?”
舞女抢先跑到门口,为我摆好木屐。“请带我去看电影啊。”她像是自言自语似的低语道。
舞女在楼下同旅馆里的小孩玩耍。一看到我,她就缠着阿妈准许她去看电影,但是垂头丧气、茫然若失地回到了我这边,然后为我摆好了木屐。
但是阿妈不允许,直到最后也没看成电影,她感到失落,她显得疏远了很多,我没敢搭话。她好像连抬头看我一眼的气力都没有了。
离别总是让人难过和不舍,她们没有来送“我”,“我”感到失落,但回头一看,失落的不只是“我”:
我寻了很多话题与她攀谈,可是舞女只是俯首,一味盯着运河入海处,一言不发。有几次我话还没说完,她就一个劲儿点头。
离别的悲伤混着海水,让人怅惘:
不知什么时候海面昏暗起来,鱼簖和热海点起了灯。
无论别人对我多么亲切,我都欣然接受,我内心生出一种美好而又空虚的情绪。
她们对我的好对我的亲切,我感到很美好,我很享受这种美好,又徒生怅惘的情绪。我没有过多回应这段感情、还是阿妈阻止我们一起看电影是“我”感到遗憾怅惘的原因呢?最终我只能任凭泪水流淌,一点一滴溢出自己的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