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武汉美女幼师黄老师凭借一首儿歌“挖呀挖呀挖”爆火全网,该老师粉丝数也从200多人扶摇直上至现在的200多万粉丝。短短几天,就引发了各行各业的人们争相改编。
黄老师进入大众视野后,网络上各种不一的声音也紧随其后朝她席卷而来。
这里我们并不对此事妄加评判,相信任何人的意见都是片面、不完全正确的。
何谓从众
毋庸置疑,黄老师的爆红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便是:大众的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也称乐队花车效应,就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俗称“随大流”。
为什么会产生从众行为?
1.群体因素:群体的规模、一致性越大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2.文化程度:文化程度越高、个体意识越强,越不易产生从众
3.其他特征:女性从众多于男性;性格内向的人从众多于外向、自信的人;年龄小的人多于年龄大的人。
从众时代
生活中人们的从总行为比比皆是
婚姻里的从众:
不知大家是否和我一样,身边有许多焦虑的单身一族,面对别人的花前月下和亲朋好友的花式催婚,惶惶不可终日。爱情本是世间最美好、最值得期待和体验的事物,可在他们心里却变成了人生在世最重的包袱和负担。“我今年都三十岁了,而且我身边的人都结婚了,再不结,真的会被人笑话的。”他们尚且未等来一个刚刚好的人带着满腔的热情、心灵的忐忑、恰到好处的温柔来到身边就被世俗的眼光和评论压垮了。冯唐在小诗《可遇不可求的事》中写道:
后海有树的院子
夏代有工的玉
此时此刻的云
二十来岁的你。
作者凭借一首小诗道出了爱情里缘分的存在:爱情是可遇不可求的、是任凭你多努力也无济于事的、是令你无可奈何又情不自禁的事。所以在你还没有遇到那个令你怦然心动、为之倾心的人之前,学会等待、学会从容、学会成长,不要为爱情所累,它不该成为你的负担,而应是你闪耀在你心头的一盏明灯,在漫漫长夜给予我们希望和遐想。再者,我们仅此一生,何必从众。
消费世界里的从众行为
从众行为在人们消费时也屡见不鲜。比如,你是否在购物时只买评论数、点赞数最多的商品;你是否看到一家卖烤鸭的店铺前排了长长的队就毫不犹豫的也成为其中一员;你是否听信商家的大肆宣传而掏空了腰包…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你的行为不免存在一定的从众成分。包括突然爆红的黄老师在开直播时大家纷纷打赏的行为都存在从众的成分。希望大家在消费时要认清自己的需求,分清想要和需要,不被潮流所裹挟。
疫情期间的从众行为
刚刚过去的新冠疫情相信大家对此还心有余悸,疫情期间不少人听信传言盲目跟风,疯狂购买双黄连。甚至因为看到大多数人传言黄桃罐头可以缓解新冠的症状,各大商店里的黄桃罐头也被迅速的抢购一空。《乌合之众》里有这样一句话:“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因为自己没有真理,所以选择放弃独立思考,选择相信群众,殊不知未经思考就盲目的从众,只会让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远。有些时候,只有不从众,才能更出众。
从众是把双刃剑
从众是把双刃剑,积极的一面在于通过从众我们可以学习他人经验,修正偏差,增长智慧。在面对新环境时,从众可以使我们快速融入到新环境,减少人际适应中的非必要焦虑。
消极一面在于盲目从众会使我们丧失清醒的头脑和独立思考的意识。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从众好不好,而在于从众之前是否看清了自我的需求、是否经过了独立的思考、是否经过了理性的判断。
三毛曾讲:“我们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价值,我们过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里的参与。于是,我们活成了千千万万个他。”
盲目的从众,只会让你在生活中迷失双眼。
外在的和谐源于内在,喜欢文章就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