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来自国学文化
《群芳谱》记载:
“谷雨,谷得雨而生也。”
当空中雨丝更密的时候,
当枝头的鸟鸣更欢的时候,
当满眼绿意更浓的时候,
我们终于迎来了谷雨节气。
大地的一切草木,
都开始了美丽的孕育。
有学者考证,
古文中,“谷”与“浴”,
最初的读音与意义都没有区别。
那么,作为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
一场透雨的真正浇濯对象,
其实并不是任何一种庄稼,
而是我们自己本身。
雨生百谷,节处季春之令。
露沐千野,时临孟夏之头。
谷雨之美,恰如春天
留给我们最后的惊鸿一瞥。
再过15日便到夏日,已然是暮春残时。花繁似锦恰恰,柳青如烟袅袅。
烟雨润了江南,听得杜鹃夜啼,
看得牡丹吐蕊,闻得春茶茂盛。
就连门前那颗憨棕色的香椿树
也开始重新长出嫩芽,
奋力迎接一年的生长。
丰子恺说:“一年好景,莫过于此时。”春天走到了尾声,但人们不会把它当作结束,而是继续埋首,忙碌地播下种子。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6个节气,也是唯一将物候、时令与稼穑农事紧密对应的一个节气。
清明时节是杨花飘絮的时候,谷雨时节则是布谷鸟急切催耕的时候。
李白有诗,“杨花落尽子规啼”。古人说,这时候“鸣鸠拂其羽”。鸟儿在忙着整理羽毛,人类更是没有闲着。在广袤的农村,农事开端,农人开始忙碌。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其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
谷雨时节,人们种瓜点豆、春耕备耕。身在城市的,照样也少不了“关心粮食和蔬菜”在梨花、杏花盛开的山坡,在杨柳新绿的谷,一派生机中播种开始了。
树林间布谷鸟儿声声,大地上忙碌的身影点点。谷物下种 , 应运而生,满怀希望。
林花谢了春红,那春红不过是三月的桃红然而桃花歌尽,便是四月的春深。芳华四季的轮回,悄然惊醒了牡丹的沉睡,令满城人为她的国色天香沉人道是“谷雨三朝赏牡丹” ,谷雨到来,是观赏牡丹最好的时候,因此,牡丹花也为“谷雨花”。
谷雨后来花更浓,前时已见玉玲珑。”“落尽残红始吐芽,佳名唤作百花王。”古诗中对牡丹花的描述足见其花开时的繁盛之景。
古时习俗,凡有花之处,皆有士女游观,也有在夜间垂幕悬灯,宴饮赏花的,号曰“花会”。
清顾禄《清嘉录》曰:“神祠别馆筑商人,谷雨看花局一新。不信相逢无国色,锦棚只护玉楼春。”
谷雨时节,树木新出的嫩叶是一年最新鲜的,用此时的嫩叶上岸制成的茶叶也被认为是最好的雨前茶叶。
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又叫二春茶。
春梢芽叶肥硕,
色泽翠绿,叶质柔软,
滋味鲜活,香气怡人。
旗枪、雀舌、莲心。不分南北所有的茶客,都从谷雨茶中,品味出了真正的春味道。
在茶气氤氲的那一刻,所有的钟表停止转动,时间戛然而止。
谷雨时节正是水暖之时,百鱼行至浅海带,是下海捕鱼的好日子。俗话说“骑着谷雨上网场”。
为了能够出海平安、满载而归,谷雨这天渔民要举行海祭,祈祷海神保佑。因此,谷雨节也叫渔民出海捕鱼的“壮行节”。
旧时村村都有海神庙或娘娘庙,祭祀时刻一到,渔民便抬着供品到海神庙、娘娘庙前供祭祀,有的则将供品抬至海边,敲锣打鼓燃放鞭炮,面海祭祀,场面十分隆重。
常言道:“雨前香椿嫩如丝,雨后椿芽生木质。”谷雨时节的香椿,最是鲜嫩可口,脆软留香。
北方谷雨时节,更有“打香椿”的习俗。
《帝京岁时纪胜》载一味“香椿芽拌面筋”将采的香椿芽以面粉糊缠裹,入热油炸食,即为现在的炸香椿鱼儿。
有香椿炒鸡蛋,香椿拌豆腐、香椿竹笋……
吃的就是那一口鲜,仿佛将春天吃进肚子中,我们便能永远活在春暖花开里。
如果说,立春是序幕 , 那么雨水就是故事的开始,惊蛰是发展,春分和清明是高潮部分,谷雨是春天的尾声。
人们在一场场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礼赞地,也耕种希望。潺潺流淌的溪水,翩翩起舞的小鸟,日夜拔节长高的庄稼,自然万物陆续登台,开始了他们的精彩表演,也开始了对岁月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