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上的读书效率仅次于图书馆。即使分享这样的秘密,如果不去尝试,大概也无法体会。
大约花去5个小时,又心有不甘地看了两部相关电影,在《浮士德》这部经典著作上享受了10个多小时了。记录情绪只是我的一厢情愿,正如我之前所写的一些公众号文章一样。回忆和品味这些情绪可以带来一种愉悦和升华。就如我看其他文章一样,不去探求,不去读读原著和查证原委,始终只是雾里看花罢了。
《浮士德 Фауст》是2011年的电影,著名导演为亚历山大·索科洛夫。对比原著做了大幅度的改变。而且只改变了原著的第一部分。
电影得奖数次,但如原著一样,即使女主角美若天仙,但依然局限在艺术电影范畴,受众有限。浮士德,一名饱学之士,在黑暗的日子里上下求索而不得志。在魔鬼的帮助下,激发起了自己的欲念,结果导致女主的悲剧,也唤醒自己的善。这样的主线和原著是一致的。强化了的浮士德矛盾心理在很多场景中都有表现。最后,他被少女迷住了,跟魔鬼做了交易。当然,结尾部分浮士德最终醒悟。
《浮士德 Faust - Eine deutsche Volkssage》是1926年的德国电影,而且还是默片,有配乐,没有对白,对白都打在字幕上了。这个版本忠于原著比较多了,但也只是改变了第一部分。但是有几个明显不同处就需要思考了。
比如上帝与魔鬼的赌约。原著是:天主说:“一个善人即使在它的黑暗的冲动中,也会觉悟到正确的道路。”魔鬼-梅菲斯特说:“我把他慢慢引上我的道。” 赌注是,如果魔鬼赢了,可以随时见天主。
电影是对话: 魔鬼:这个世界是我的。 天使:這個世界不可能是你的,人们属于天主。 魔鬼:我打赌,我要把浮士德的灵魂从天主那里赶出。 天使:如果你能做到,世界就是你的了。可见赌约有雷同,赌注不同。
而浮士德与魔鬼的赌约就更加值得思考了。原著是:老年浮士德终其一身,虽满腹经纶,洞察世事,但终究无力回天。贫穷,孤独,绝望,苟延残喘。“知识的乌烟瘴气,知识的充盈没有带来澄明,反倒蒙蔽了目光。” 浮士德甚至想到了自杀。魔鬼出现了,承诺带了新的生活,广阔的世界。浮士德:“如果我安静下来,游手好闲,虚度时光,那就让我马上完蛋!如果你能谄媚我,诳骗我,使我自得其乐,如果你能用享乐把我哄养-那算我的末日来临!我争这个输赢!” “如果我对某个瞬间说:停留一下吧,你多么美呀!。。那我就毁灭。。” 赌注是来世的灵魂。
电影是:浮士德为了救被瘟疫折磨的人们,与魔鬼签了一天合约。而后被魔鬼引诱,激发了情欲,爱上了女主。最终为得到女主,签订了终身合同,规定只要满足就把灵魂给魔鬼。
赌约的前提和方式发生了变化,赌注却类似。
这种处理方式,可能是为了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剧情,但不可避免地也改变了原著的初衷和本质。我想,原著是想表现浮士德如众人一样,在绝望之际放手一搏吧,而这种挣扎和矛盾是书中的焦点。可能局限年代,1926年的电影的主题是有点像爱情了。结尾给出了终极回答:“爱”是万能钥匙。 当然,爱应该指大爱。而书中是否给出了这样的结论呢?
绿原老师翻译的《浮士德》应是众多版本中比较优秀的。大量的诗歌,独白,典故都需要一一解读。或者再过几年再读会有新知吧。
从第一部的悲剧走出,浮士德在第二部里走向广阔的世界,魔鬼继续满足浮士德的权欲,情欲等,最后在完成一项伟大工程后,浮士德说出了满足了的话语。天使却抢在魔鬼前把浮士德的灵魂带走了。
浮生如梦,善恶一体。“不作恶”应该是这个社会的底线。为了欲望去作恶,一部分人归罪于魔鬼的诱惑,也有人认为理所应当。如果魔鬼来与你做场交易,满足你的一切愿望,只需要你下世的灵魂,你会如何选择呢?你会许下哪些善良的愿望呢?近两百年前的歌德给出了回答。
“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近一千年前的陆游给出了这个得到此回答的建议。
希望有机会再研读一番原著,再默默许下几个不作恶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