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3】心理健康案例评选总结

本次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评选,聚焦“三自”习惯养成核心目标,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有效融合路径,共收到高中、初中、小学案例29篇。整体来看,参评案例主题鲜明、结构完整,展现了我市在推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和习惯养成方面的实践探索与初步成效。

一、 共性亮点

1.紧贴学情,立足实际,精准聚焦学生发展真问题。

所有案例都紧密围绕学生当下的实际情况,精准捕捉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各类问题。如普遍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厌学情绪困扰等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特别是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支持薄弱等现实痛点,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扎实有效地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例如川口乡中心小学,结合农村教育实际,开发《小脚丫闯世界》校本课程,以“远程+在地”的协同育人模式为留守儿童情感陪伴,心理赋能;市三中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建立三维育人体系,破解城乡结合部学生的成长困境。

2. 模式创新,内容多元,分层构建“心理+”赋能体系。

此次参评案例内容丰富多样,从不同层面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部分案例以班级管理为切入点,打造创新型心育班级,为学生“三自”习惯的养成精准赋能。实验二中李秋云老师以心育赋能,用家校社共绘“三自”成长蓝图,用创新与凝聚力优化班级育人功效;市五小时彦科老师在班级中创新设计“心灵成长银行”的“三自积分”管理机制,开展“1+3”家校协同的成长支持系统,构建了“童趣化、生活化、协同化”的心育型班级模式。部分案例则站在全校的宏观角度,构建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全方位打造适宜全校学生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整体上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实验中学为每位学生“建立心灵成长档案”,开展“自律之星”评选活动,动态评估为学生心理健康赋能;三高通过全员心育导师制,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将心理干预、德育管理与教学改革深度融合。

3. 连接资源,协同发力,织密家校社共育网络。

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在案例中得到普遍重视和初步实践。各学校充分利用家长讲堂、家长开放日等多样化平台,为家长与学校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联合社会资源,深度挖掘协同育人内涵。实验小学联动家校社资源,构建“15分钟育人圈”,通过课程创新与资源整合,将“三自”习惯养成融入日常心理教育场景;实验四小以“家长心育学校”打造“三位一体”联动机制,并以技术赋能,引入AI心理测评小程序,提升育人能力。

4. 课程深化,活动优化,校本特色凸显内涵发展。

大多数学校结合自身校情,创新开展具有校本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精心制定校本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个性化、针对性更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让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市六小聚焦学生成长需求,构建多维育人体系,推行“同伴支持计划”、“优势发现计划”,以家校共育的双向成长,助力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道路上健康成长;豫灵镇第一小学,开发《我的校园责任田》校本课程,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学校独创的千人习画活动让学生在艺术中提技能,炼专注。

二、 存在问题及建议

1.部分案例结构笼统概括,实施过程没有深度梳理并展开成效描述,文体类似于总结。建议平时注重对典型个体或小群体的纵向追踪研究,建立更为科学、量化、长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和成效评估。

2.部分案例特色做法虽有一定举措,但深度与独特性仍可提升。建议深入挖掘本地文化、学校特色资源,提升师资专业能力,打造更具适度性和辨识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色。

3.部分案例在阐述实践成果时,缺乏具体数据支撑,影响成果说服力。在今后工作中注重收集,通过数据对比直观呈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为案例的典型性提供有力证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