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翻译】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解读】
孔子教育学生,在处世上要有“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能够在寂寞中做成应该做的事业,完成应该具有的仁德修养。学,是为了自己的进步,而不要把精力用于怨天尤人上。处世是需要了解别人的,自己心态平和,才能真实地了解别人。不要去苛求别人,要把精力用于提升自己的能力上。君子不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不忧虑能不能树立美好的名声,只忧虑自身的修养不够深厚,不能去充分了解别人。
常听说有人怀才不遇,自感和整个社会格格不入。这样的事情其实很值得怀疑,真有怀才不遇的人吗?孔子在《论语·学而》篇中谈到了这个问题:“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就是说不要整天担心别人不了解你(别担心没有你名满天下的机会),最怕你不了解人(也可以说最怕你根本没有什么值得人家来了解你的)。这个问题就大了,很多人,尤其是一些年轻人,涉世不深,总以为自己很有才华,一旦在社会上受到点挫折和阻力就承受不了,认为这个世道难容他这样的人才!他们抱怨道:“为什么就没有伯乐来相中我呢?”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静下心来深思、反省自己的“才华”,也许我们会得出一个全新的结论:不是这个世界要和我们作对,而是我们自己现在还没有这个才能去担当一些重任。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会有“怀才不遇”的事发生,只会有“怀才晚遇”的事情。就是说一个真正有才学的人不会一直遇不到欣赏他的伯乐——时间,时间老人是世上最无情的法官,它不会听从任何人的命令,它是绝对公正和无私的。有没有真材实料到了它那里就会给你一个答案。只要你真的有才华,那么这个法官迟早都会向你点头微笑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公司要招聘总裁助理,经过三轮淘汰后,还剩下11个应聘者,最终将留用6人。因此,第四轮总裁亲自面试,将会出现十分“残酷”的场面。可奇怪的是,面试现场出现了12个考生。
总裁问:“谁不是来应聘的?”
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个男子站了起来:“先生,我第一轮就被淘汰了,但我想参加最后的面试。”
在场的人都笑了,包括站在门口的老头子。总裁饶有兴趣地问:“你连第一关都过不了,来这儿又有什么意义呢?”
男子说:“因为我掌握了很多财富,我本人也是财富。”
大家又一次笑得很开心,觉得此人不是太狂妄,就是脑子有毛病。
男子接着说:“我只有一个本科学历,一个中级职称,但我有11年的工作经验,曾在18家公司任过职……”
总裁打断他:“你的学历、职称都不算高,工作经验11年倒是很不错,但先后跳槽18家公司,太令人吃惊了。我不欣赏。”
男子说:“先生,我没有跳槽,而是那18家公司先后都倒闭了。”
在场的人第三次笑了。一个考生说:“你真是个倒霉蛋!”
男子也笑了:“相反,我认为这是我的财富!我不倒霉,我只有31岁。”
这时,站在门口的老头子走过来,给总裁倒茶。男子继续说:“我很了解那18家公司,我曾与同事们努力挽救那些公司,虽然不成功,但我从那些公司的错误与失败中学到了许多东西,很多人只是追求成功的经验,而我,更有经验避免错误与失败!”
男子离开座位,一边转身一边说:“我深知,成功的经验大抵相似,而失败的原因各不相同。与其用11年学习成功的经验,不如用同样的时间去研究错误与失败;别人成功的经历很难成为我们的财富,但别人的失败过程却可以!”
男子就要出门了,忽然又回过头来说:“这11年经历的18家公司,培养和锻炼了我对人、对事、对未来的洞察力,举个例子吧,真正的考官不是您,而是这位倒茶的老人。”
全场11个考生哗然,惊愕地盯着倒茶的老头。那老头笑了:“很好!你被录取了,因为我想知道,我的表演为何会失败。”
如果你真的是一匹千里马就不要担心会不会有伯乐看上你,而首先要忧虑的是你现在是否已经修炼成“夜明珠”。没有怀才不遇的人,只有“早遇”和“晚遇”的问题。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做人做事就不会强求、苛责他人,就不会怨天尤人,而是懂得反求诸己。
是真金就不怕火炼,是珍珠就会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