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宝宝在玩具售卖店玩玩具,遇到了一对年轻夫妇带着5、6岁左右的女儿。一进门, 爸爸就指着其中一个玩具(通过操控方向盘接弾珠的玩具)说:这个好玩,来玩这个吧!随即他拉着女儿坐到玩具桌上前。妈妈瞥了两眼,就去了别的展区,走到一架电子琴前,用手拔弄了两下,朝着他们父女的方向喊:快来看这个,是你喜欢的钢琴!喊了两三遍,小女孩似乎没有听见亦或是无暇顾及,于是妈妈自言自语道:那个有什么好玩的。又过了一会,妈妈问销售员:有没有什么玩具可以开发智力的?我竖起耳朵想听她怎么回答:其实没有真正开发智力的玩具,但玩玩具可以间接培养孩子专注力,并且增强亲子关系。她的回答给我好好上了一课,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大人做任何事情都带有功利性,如果这件事不能让我获取外部的、物质的价值和意义,我就不会去做,包括孩子的教育,似乎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加分,连玩玩具这样一件简单快乐的事都不能幸免。
“不会玩很正常,只能说明他玩少了”。陷入沉界的我被他们的交谈打断,原来爸爸看女儿玩的不好,不断在旁也指导,告诉她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我反问自己:是啊!不会玩又如何呢?只能给说明玩的次数不够,无法做到熟能生巧而已,并不能说明能力和智力的问题,因为玩也是一种学习,需要过程和时间。
不仅如此,我们似乎总是匆匆忙忙想要奔向下一个目的地,连玩玩具都希望让孩子赶紧学会,但真正带给我们快乐的,不就是探索新事物并最终通过尝试和努力挑战成功的这个过程吗?即便如此,不得不承认,我们成人对安金感的需求是超乎一般,这种安全感来源于对过程的掌控和结果的确定性,比如高材生们为了获得稳定的编制宁愿做清洁工。但我在想,孩子的未来之所以充满希望,不就在于其不确定性和无限可能性吗?也正因有了无限可能,每个个体才有了去创造和实现自己人生的空间和动力,才愿意为此付出行动。反之,如果我们做每一件事都被要求固定路径,并告知确定结果,甚至在选择是否做之时也不是发自真正的热爱或内心驱动,那么人生乐趣从何而来?或许孩子在学习的道路上,也是这样因为好奇心和自主感的被剥夺,而渐渐失去了自主学习的动力,成了为父母学习的工具人吧!
“天天,看妈妈,按这个按钮!”看宝宝一直不知道玩这个按钮,忍不住告诉他可以这样玩,但说完,我就立马意识到自己犯了和他们一样的错误。庆幸的是,宝宝并不领情,直接用他那双看似无力的小手用力地把我的手推开,然后目不转睛的盯着玩具,继续用他的玩法投入其中。
希望你能永远保持这份执着与勇气,保有自我,融通入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