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早课,或许是7:30的早课,学生还没有从睡梦中完全清醒。从讲台看下去,16岁的学生,一个个精神萎靡,两眼发直,毫无半点生机。我半开玩笑的问,“你们是对我麻木了吗?”
学生们的状态,让我想到了5岁半的女儿,每日生机勃勃,没有半点停歇,即便周末连轴的各种课程,也丝毫没有看到她有倦意。我在想:如何才能让孩子饱有对生活的热情?
这个问题,发给孩子爸爸,他的回答“这是个课题。”
这个问题,发给好友,女儿正上七年级的她,这样回复我“不上学!”
我们的教育到底是怎么了?“减负”的口号,一直再唱。却没想到负担越减越重;从学校中减的负,在社会的各种补习班又给孩子们加上了,甚至更多。
今天的话题,不是“减负”,想说说——如何才能让孩子饱有对生活的热情?如何让孩子心中有光。
光在未来
最近读《心中有光一生勇敢》这本书,作者郝景芳在开篇用她自己的故事来说明,她认为那束遥远的光是一种“未来我的人生要像这样的模糊的感觉。”
嗯,这句话颇有一些“生涯规划”的意境,我们要有一个梦想。而且作者鼓励人们把梦做大一点,梦做大了,现实中的挑战都是小事。
小时候,我们都会有个关于未来的梦想,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梦想随着时间,长大了,这个梦想反而现实了,够不着了!从模糊到遥远,渐行渐远。从开始的各种“家”,那些距离我们生活不太近的职业,如科学家、工程师,宇航员……到慢慢的具化成与我们的父母的职业越来越接近。
5岁半的女儿,现在的梦想是“化妆家”,我觉得挺好。这个职业可以不依靠组织,自食其力,不知道未来走向会是如何。现在的她,会为了做“化妆家”开始各种实操,画画,给娃娃化妆,给自己贴指甲,给我梳头发……女儿心中的这道光,不知道会持续到何时?会不会因为“上学”而迷失方向?
光在内心
若让孩子饱有对生活的热情,除了有方向,更要来自内心的动力。而这种动力,需要在家庭教育中,做到三点:
其一,无条件的爱
其二,让孩子建立价值感
其三,培养终身成长的心态
做到这三点,需要家长用时有心又有爱。
“无条件的爱”,并不是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们要不遗余力地表达爱,让孩子知道父母永远爱他、永远支持他。相比较而言,孩子对我们的爱,是无条件的。他们总会在不经意间,表达出对我们的爱。而,我们的爱,随着孩子的长大,却加上了“世俗”的砝码。尤其当孩子上学后,我们的爱仿佛和成绩挂上了够,虽然作为家长的我们有些许无奈吧。“无条件的爱”顾名思义,不附加任何条件的爱,这对孩子很重要,他会体会到父母是因他而爱,而非其他。
“让孩子建立价值感”,让他感受到他为家所做的贡献,为社会所做的贡献。“被需要”是种特别帮的体验,无关年龄。孩子同样希望在家庭或者是学校中有种“被需要”的价值感。现在学校特别重视“劳动教育”,我在想,其实这关键词不在“劳动”,而是通过“劳动”,让孩子体会到“价值感”。
“培养终身成长的心态”。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大多数孩子的“学习”状态停留在了高考前,前面寒窗苦读12载,考上大学后,就好像脱缰的野马,“学习”再也跟他无关。所以在之前的12年中,他们的目标不是在考上理想的大学,而是考上理想的大学后不用再学习。当然这只是一部分孩子。还是有很多孩子志在远方,心中有光。《12个工作的基本》一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学习一开始是很辛苦的,关键在于能否坚持到学习变成享受的那一天。”所以学习并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学习也不只是学科知识,而是一种百家之学;学习并没有一个时间概念,而要培养终身成长的心态。
如何才能让孩子饱有对生活的热情?如何让孩子心中有光?
这是一个需要实践的话题!
心中有光,需要心有所向,脚下有路;
心中有光,还需要一份和善而坚定的家庭环境;
心中有光,更需要我们在不断学习中获得慢慢的价值感。
这几句,不只适用我们的孩子们,更适用每个期待在生活中饱有热情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