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浅表知识都可以通过百度获知,我们和他人在学习上的最大不同,就是在学习深度上的不同。
深度学习可以让我们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可以将学习体系重复运用在新的学科上,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甚至可以将新的知识与旧知识融合、碰撞激发出新的创造力。
意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发现深度学习的重要性。我认为做到深度学习的第一步,就是屏蔽冗余信息,提升专注力。
一、删除一切不必要的
1、删除非重要目标
相信不少人都有这样的困惑:在一年当中拼尽全力做好各项工作,最后却没能得到领导的认可;一年抽出所有闲暇时间提升自我,读了70多本书,仔细一想却无法说出自己的收获;一年忙忙碌碌貌似什么工作都有自己一份,到头来并没有拿到多少奖金。
如果有上述困惑,你不妨想想帕累托法则。
对于帕累托法则,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帕累托法则最早运用于经济领域,即认为20%的人拥有80%的收入,后来该法则扩展到诸多领域,其核心理念包括,你的80%收益或价值价值其实仅来源于20%的努力。
将该法则运用到自己的目标上,你会发现:应该删除非重要的目标,将尽量多的努力放在重要的、能够创造价值的目标上,才能够实现努力效果的最大化。
比如在上个月安排2017年目标时,最开始的目标包括:
1、减重
2、研究深度阅读的方法
3、用业余时间挣2000元钱
4、一年写70篇文章
5、看70本书
6、学习数学
7、速读研究
8、提升厨艺
9、学习中医知识
10、育儿
之后从帕累托法则考虑,删减为:
1、育儿
2、研究深度阅读的方法
3、减重
将目标删减为三个之后,就非常容易安排自己的时间。我会早上五点半至六点间起床照顾宝宝,七点半出发上班,中午十二点去健身房健身,下午回家后照顾宝宝,在照顾宝宝时可以听书,宝宝睡着后研究深度阅读的方法。
目标的减少,给了自己精神上的余裕和时间上的余闲,避免因多头目标导致时间规划太紧,从而无法完成工作。
这个时间规划在实施之后执行情况也非常好,中午时间也具有灵活度,如果觉得一周运动足够了就可以用来加班或者休息。我一直认为时间管理方法,早应该从以前的精确到每分每秒的方法转变为有规划性但同时具备灵活性的方法了。毕竟时间管理的 最终目的应该是让人幸福程度最大化,而不仅仅是时间效益最大化。
2、删除非精华的目标获取渠道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经提到过,我赞成“少即是多“的理念,因此我一直认为应该尽量删减信息获取渠道,而不是增加。
因为人的时间是有限的,过度的信息只会让人疲惫。
因此,公众阅读号应该采用“员额制“,即发现一个更加精华的公众号,就应该删除一个其他公众号。将自己订阅的公众号保持在十个以下。
比如我自从在学习部落发现阳志平的文章之后,我就不会再去看李笑来。
绝非李笑来的文章不好,他很乐于分享,文章当中也颇有见地,但从文章信息浓度、文章结构复杂来说都远不如阳志平。如果能够对阳志平的每篇文章精细阅读,仔细分析,确实不需要再看其他同类型的文章了。
另外,对于文章质量下降的公众号、发现不够优秀的课程,都应该用剁手的精神去剁号。
比如六神磊磊早期文章那叫一个文采飞扬,知识浓度不够无所谓,趣味性足啊。但自从其开始打广告之后,文章质量就每况愈下,果断取关相忘江湖,实在是一个不会让自己失望的选择。
3、删除此前错误的行为模式
我们先来看一个概念:
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又译为路径依赖性,它的特定含义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
是的,要删除此前错误的行为模式,就要反路径依赖,用新的、好的、快速有效的方法替代旧的方法。
举个小例子,比如我办案子,之前一直是办一个案子建一个文档,多年都没有改变。
在反路径依赖的过程中,我突然觉得,既然案子多,我为什么不用批量建立文件夹,建好后一个个办呢?
很好,一共省下2分钟时间。
虽然仅仅是2分钟时间,但如果把所有方式都按照这个思路逐一精简呢?
二、制定具体、可实施的计划
1、从最终成果反推每步计划
一般我们规划时间都是从头开始。比如先设定本月计划,然后将任务逐一分解,将子任务安排在每周。
我是反其道而行,若是2月8日要求完成一篇论文,我会以最后时间来反推各子任务完成时间。
比如2月1日前完成全稿,1月15日前完成所有资料的阅读,1月10日前搜集相关资料。
这样的好处主要是防止拖延症,反正我基本上没有。
2、为每件工作打分。
如前所述,我认为时间管理真正的目的是要实现个人幸福的最大化,而不仅仅是时间效益的最大化。
哈佛幸福公开课的主讲人沙哈尔教授曾经说过,一个人不快乐,何谈幸福。
生活中应该兼有“让你当下快乐的事“和“现在虽然不快乐但是对未来有意义的事“。
所以我每做完一个工作都会给这个工作打分:快乐分和意义分。然后将所有分值相加,就是这一天的快乐分和意义分。
这既是一项自我反馈,也是自我激励。我不少特别苦逼的工作,就是这么做下来的。
3、将学到的东西运用到接触的所有事情中去。
我刚刚看完采铜《精进》的时候,正好在看TVB的电视剧《律政强人》。
里面的主角张强要代理一个大案子,这个大案子的原告正好是一个小案子的被告,律所的执行合伙人和张强不对盘,先行接受了小案子给本所一个小律师,造成利益冲突,让张强无法接这个大案子。
一般人的方法不外乎两种:一是找合伙人理论,甚至召开合伙人会议;二是无奈下放弃这个案子。但张强在理论无果后,居然采取了一个出人意表的策略:帮助小律师在三天内搞定小案子,三天后就可以作为大案子的代理律师了。
采铜在《精进》一书中提及错误假设的观点,就是做一件事情前,我们常常有错误的隐藏假设才导致我们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将采铜的理论套用在张强的案子当中:
1、张强面对的局面:律所有潜在的两个案源,一是张强做大案子的律师,一是小律师做小案子的律师,因为小案子的被告就是大案子的原告(两个案件不相同,但同时代理有可能造成利益冲突),所以律所会在两个案件中择一办理。正常情况下一定会选择大案子,可万万没想到执行合伙人为了与张强作对,放弃律所利益选择小案子。
2、张强面临的选择:在刚进律所就与执行合伙人冲突白热化或放弃大案子。
3、隐藏前提:律所只能代理两个案子其中之一。
4、分析隐藏前提,该隐藏前提不算错误,但不够精细,正确的前提其实是:律所不能同时代理两个案子。
5、同时。
6、解决方式:打破错误的隐藏前提,给自己提供第三选择,帮助小律师在三天内搞定小案子,在小案子结案后,自己去代理大案子。
不与执行合伙人爆发正面冲突,不损失自己的利益。
完美解决方案。
这就是我将采铜的方法运用到律政强人中去的过程。
其实说到底律政强人只是一个电视剧而已,即使有人会将只是运用到生活,也很少人会将知识运用到电视剧中去。
但我认为电视剧也是一种间接经验,将知识运用到其中去无疑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知识运用能力。
若下次我遇到相同的事件,我会迷惑么?不会。
4、给自己一周时间消化。
包括我在内,现在大家阅读喜欢制作思维导图,但运用这种方法八年后(又暴露年龄),我觉得这种方式过于注重全面。
在看书的过程中,真的生怕漏掉某个方面,所以会将内容做得全面而细致,可事后极少去看这张思维导图。
事实上,真正能够运用到生活中的,只有那么几点。
给自己一星期时间,用楼上的方法三,将知识消化后,制作一张知识运用图,你会发现书中对你真正有用的是什么。
马太福音中说: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虽不能说完全切合,但我仍想模仿此句来阐述我的观点:凡有用的,还要加倍将其运用;没用的,不妨将它们丢开去。
三、执行中尽量消除障碍
1、营造无冗余信息的环境
办公桌上只留必要的东西,最好空无一物。
2、制造无任何打扰的核心工作时间
核心工作时间指任务分解中,最重要,最不应该被打扰的工作。
注意那两个字:制造。我觉得用创造已经太轻了。
意思就是,就算没有,也要制造出来。即使有无数人电话call你,你在厕所里假装上大号也请把半个小时核心工作时间空出来。
3、保持正念,关注当下的工作
不要赶时间,不要心猿意马。
“心流”效应,照理来说在你全神贯注外加工作有一定难度但不完全超出你能力范围的时候,应该很容易达到(反正我是这样)。
不要赶时间,所以我特别不建议将工作排到每分每秒——那样只是把事情做完,不是把事情做好。
4、及时反馈
写每日反思,考虑每日工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果可以就精确到每个任务,如果不行就概括地写。
如果做到了上面提到的东西,我认为已经进入了深度学习的门槛,之后就是有意识地构建自己知识结构的问题了。这个我们下次再说。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