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王维的《陇头吟》
陇头吟(唐·王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馀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河西节度使崔希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到边疆察访军情。
长期生活在繁华都市的王维见到了奇异的边疆风光,也感受到艰苦的军中生活,诗情勃发,留下许多优秀的边塞诗,本诗就是其中的一首。诗题一作《边情》。
这首篇幅不长的边塞诗,却提到四个人物,分别代表四种不同的形象,四个人物之间又有着紧密的内在关系,他们的形象共同构成了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意象。
第一个人物便是“长安游侠”,这是一个意气风发、义字当头的少年形象;第二个人物是“陇上行人”,这是一个羁旅游者的形象;第三个人物是“关西老将”,这是一个老将军的形象;第四个人物是汉朝的苏武。
苏武因出使匈奴,面对利诱威逼,誓死不降,被 流放到北海牧羊十九年,这十九年苏武谨记自己的汉使身份,坚持持符节牧羊以至于符节上装饰的牦牛尾脱落殆尽。尽管如此,苏武回到大汉朝廷后却只被封做品位不高的典属官。
王维借苏武忠君为国,与关西老将的经历予以类比,进而深化这首诗的主题,暗示统治者赏功不公自古有之,关西老将之遇并非是个别案例。
诗中,长安少年游侠、陇上羁旅行人、关西沉伦老将这三种类型的人物,既各自独立,又奇妙地统一为一体。王维借一首笛曲把这三种人物串接起来。
这样的构想,极易引发读者联想:今日的长安少年,安知不是明日的陇上行人,后日的关西老将?而今日的关西老将,又安知不是昨日的陇上行人,前日的长安少年?这首边塞诗的主旨是发人深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