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说心理,通通没道理#
重新理解「移情」与「反移情」
1. 关系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心理发展依赖于与他人的互动关系。那么心理治疗与咨询帮助心理重新发展,也要从关系着手。——这是针对是精神分析早期要把治疗师当成空白荧幕、极力减少治疗师主观性来说的。因为「消除治疗师主观性的影响」不仅是一种无法达到的理想状态,也对治疗并无益处,与其徒劳地否认,不如承认并善用之。
2. 这对传统精神分析是重大的转变。互为主体性,强调咨询/治疗当中作为治疗师和个案双方彼此交互的影响。这指向临床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咨询师对自身反移情的使用。
咨询师的需求或欲望,无法被排除在治疗之外,也无需排除。识别出它们,可以成为工作的材料。
3. 关于「解离」。不能在重要关系中被接纳的体验,是得不到发展的、被解离的。
照料者对婴儿的回应如果是「讨厌爱哭闹的『坏孩子』,只接纳不哭不闹的好孩子」,孩子就会把不被接纳的部分分裂出去,变得超理性、无情感,来赢得妈妈的关爱。被分裂出去的那部分,会以不同的「投射性认同」去与他人建立关系。
4. 承认治疗当中的关系是两个人互动的关系,而非单向的关系,那么「移情」和「反移情」也被重新定义。
早期精神分析认为移情是一种「扭曲」,说的是「相对于咨询师的意图,来访者用他的固有方式去理解,曲解了原意,是一种扭曲」。但在互为主体性中,不再自恋地认为咨询师的意图才是正确的,而是承认来访者的理解和反应有其缘由,对Ta来说就是真实的。
因此,咨询中的活现不仅与个案过往的经历有关,也有咨询师的参与、共谋;不是个案的独角戏,而是两人一起演出来,咨询师的个人特点也会影响到关系和关系中的互动。
5. 在讨论「活现」「投射性认同」时,花了大量篇幅来讨论「重复的关系」,实际上还有「需要的关系」——当活现一遍又一遍上演,能不能识别出背后真正的需要呢?
例如说「依赖型投射性认同」
* 「重复的关系」是表现得无助、依赖、脆弱、需要别人指导;
* 「需要的关系」或许是有人能深入的去理解、引导、陪伴Ta,容忍Ta的犹豫/失误/脆弱,慢慢等待Ta的自主性呈现出来,而不是通过指导、控制和代劳,让自主性消失。
又像是一个学着绑鞋带的孩子,一遍一遍犯错,母亲是「认同」Ta就是笨死了,不耐烦地替Ta弄好,还是耐心等Ta笨拙地学会,越做越好。
6. 发现咨询师在和个案正上演一出大戏,这时能把双方从「重复的关系」当中拉出来的,或许是咨询师的自我表露。与个案一起讨论「看,现在我们之间正在发生什么呢?你一直在问我的意见,就好像你如果按自己的想法行事,会很可怕。」
7. 当个案在咨询师心里激起强烈的(负面)感受,而咨询师为了维护关系而沉默不说——可能会造成更大的破坏。最直接的影响是,面对关系里的困难点,咨询师此时已经退缩了;更大的危险在于,负面感受被沉默掩盖,最终强烈到咨询师自己无法容纳时,可能会破坏性地表现为对个案的抵触、拒绝、攻击,甚至引起治疗关系的崩解。
这帮助我们理解现实生活里的关系:
有时我们因为想要维护良好的关系,对那些引起不舒服的事沉默不说,能自动过去,但往往并不能真正维持长久的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