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记得一次去超市买水果,排队过称,一位大妈加塞,被制止还理直气壮絮絮叨叨。
当时一位妈妈带着孩子排在大妈后面,
小妹妹对奶奶说:奶奶不能插队,这样不对。
孩子妈妈也告诉大妈不要在孩子面前插队。
一个人可以没文化.但是不可以没有品德。
人品决定一生.很多老年人却是倚老卖老.这种现象确实存在。
因为深知老辈人映射到的曾经的不足,所以我们才会花费大量的成本纠正,当然更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这样。
2
一次购物在MALL,看到一个妈妈带着两岁多的女儿买菜等电梯。
因为手上东西多,动作有些慢,还没等她们俩完全进门,后面的一个女人好像很着急一溜烟儿就串了进去。
并且用力往里挤碰到了孩子,孩子痛的大哭起来,那个女人一声道歉的话都没有。。。
电梯门打开,她又第一个头也不回的走了。
而孩子妈妈却一直急着安慰孩子没来得及跟她理论。
当时特别想跟那女人说:“你也是为人女,也将会为人母,该学会为别人着想了,你反思一下刚才这么做对吗?……”
3
我庆幸自己住在一个比较文明的小区。
因为是封闭式小区,门长期锁着。
好几次,爷爷奶奶都帮忙把门,让抱娃的年轻爸妈经过,我心里真的无比感动。
有时看到抱娃还提着东西的年轻父母,也会主动帮助提东西,送到楼下电梯。
我自己也常常为有需要的人把门。
有些老人带着孩子不方便下楼梯我也会帮忙拎东西,让他们方便一点下楼梯。
我自己也非常注意,如果有人为我把门,我自己也会把门接过来把住。
人总在学习中进步,只有自己能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成为孩子的好榜样。
4
在公众场合,开了门会不会为后来者扶门;
前行者为你扶门,你会不会接;
这些小细节,都反映了一个人的公共意识。
而所谓“教养”,其实往往就体现在一个人在“公共便利”与“个人便利”间的取舍。
小学的时候上思想品德课,被问过这样一道思辨题,“人人为自己,是不是等于大家为大家?”
这个题,我们小时候答得很明白,如今长大却越活越糊涂了。
生活在同一个社会环境中,制约与便利都是相对的,培养自身和孩子的公共意识,就是对自己个体利益最好的保护。
“熊孩子”层出不穷,纠其根本,就是“不在乎身教,却对言传用力过猛”。
所谓“言传身教”,既要言传,也要身教。很多父母只注重前半段,甚至用力过猛,而完全忽略了后半段。因为“臣妾做不到啊!”
自己都做不到,却去要求和自己有着相同遗传密码的孩子做到,好像并不公平吧。
孩子是一张白纸,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将被复制其上。
孩子的表现其实大部分就是爸妈本我的真实状态,我们是在奋力表演,还是本色显现,都会被孩子一眼戳穿,继而本真地复制出来。
所以,伸出巴掌打孩子之前,先摸一下自己的脸吧。
“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