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对哲学没有研究,略知皮毛,只是比较感兴趣,看些书,写些感想罢了。
世界观,根据中学课本所学,我一直把它理解为人们看待世界普遍运行规律的观点,例如我们中学学习的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但也仅仅停留在概念,没办法再把它深入的阐述出来。最近读了《世界观》这本书(一本力推的好书)里面他把世界观阐述的更加形象,是某一特定个人的信念拼图,或者叫信念体系,就是说世界观不是一个孤立的一个观点,而是多个相互关联的有机的信念集合。德国知识论中定义世界观为"着眼世界之上”,这个定义非常好,与“形而上”是一个意思,都是哲学的终极追问。本文后面我们详细说下“形而上”。
世界的本源,宇宙的第一推动因都是世界观所讨论的问题,今天我们所持有的宇宙天体运动规律的信念拼图是牛顿世界观。即地球绕着太阳转,地球作自转,形成了我们的四季变换和昼夜交替。但是,在公元前300年至公元前1600年期间人们所持有的是亚里士多德世界观,他们的信念拼图如下:
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月亮、星星都绕着地球转。
宇宙由五种元素组成,月亮以下的,有四种元素:土,水,火,气;月亮以上的,有一种元素,叫以太。
每一种元素都有一个本质(或本性)。土元素的本质是朝宇宙中心运动的,水元素的本质也是朝向宇宙中心运动的,但运动趋势没有土元素强烈,火元素的本性是远离宇宙中心的,气元素的本质是朝向水土之上火元素之下的地带,行星恒星以及与以态元素其本性是绕地球做完美的圆周运动。
朝向宇宙中心运动的物体到达中心后保持静止除非有其他运动源头。
我们今天看亚里士多德世界观是错得离谱,但是如果现在把我们脑中的牛顿世界观清除掉,把自己想象成是一个古代的人,没有天文望远镜来细致的观察天体运动,这样的世界观堪称完美,因为它解释了我们直观所观察到的一切事物的变化,能用自己的理论解释世界普遍现场的人是大哲人。
记得我小学的时候和两个小伙伴争论,我认为太阳是绕着地球转的,因为太阳如果不绕地球转,那为什么太阳早晨从东边升起,晚上从西边落下呢?他们持相反的态度,认为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当然听老师一讲知道自己错了,但那两个小伙伴一定是从别人那里获取到了间接知识,而我是从常识中获取直接证据从而推断的。亚里士多德世界观之所以统治世界将近两千年就是因为在当时人类信息量的条件下符合人们常识和直觉观察的,并且在亚里士多德世界观的基础信念没有被证明错误之前,这样的世界观会一代代的传下去。就像我们从小接受牛顿世界观的传承一样,对于新生命来说传承下去的世界观就变成一种“常识”了,这种“常识”与真实世界画上了等号。然后,随着物理学的发展,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已经证明牛顿世界观不是真实世界的反映了,仅仅是解释世界的一种工具,在一定范围内可用。
再来说说“形而上”(或叫形而上学),他其实最早与哲学、世界观是一个意思。整个哲学发展就是人类对形而上学问题的探究。先哲们最常想的形而上学的问题:
● 抛去表象,世界的本源是何物?
● 宇宙的“第一推动因”是什么?
● 在纷乱的具像下世界是否有某种简介的“基本法则”?
● 宇宙万物是否都是由某种同样的“基本粒子”构成?
● 世界的终极法则是什么?
● 能否用一种理念解释世界的本质?
可见,哲学、世界观、形而上学都是试图追求世界的本源、世界运行的终极因。易经里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指就是世界的表象,表象上面的学问就是哲学,就是对本源和终极因的探究。
形而上学在泰勒斯那里是【水】(万物由水组成,不同的只是水的形态不一,呈现在人眼前变成不一样的具体物体。以下类推)
在阿纳克西美尼那里是【气】,
在赫拉克利特那里是【火】,
在德谟克利特那里是【原子】,
在毕达哥拉斯那里是【数】,
在巴门尼德那里是【存在】,
在柏拉图那里是【理念】,
在老子那里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但不知为什么我们中国哲学课本里“形而上学”被打成了反派,是与辩证法对立的(其实辩证法是很低级的),是静止看问题的代表。中学哲学老师估计也没多少人真正理解形而上学,大家都是在死记硬背而已,所以上学的时候马哲不能学的太好,在一个错误的方向上越努力危害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