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模式5步曲是受到《最小阻力之路》一书启发而诞生的系列文章。希望能和你一起,认真读懂这个世界,也读懂我们自己的行为模式,用科学的方式进行思考和改变,让我们从被动的反应者,成为生命的创造者。
创造模式的本质就是一句话:“以创造力的修炼,来取代不断解决问题的人生。”
我们总认为生命是一大堆需要被解决的问题,需要支付的账单,需要偿还的房贷,需要更丰厚的收入,需要更美好的身材。我们习惯于把这些问题一个个地罗列下来,沉迷于解决问题之中。我们开始解决问题,开始进步,却往往被打回原形,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我想,我们每个人的记录簿上,总会觉得失败的经验,比成功更多。
如果绝大多数人都体验到这样的失败,那么,绝大多数人所采用的思考方法和行动方式,也许从一开始就错了。一段错误的代码,重复一万次,也只能得到错误的结果,回到源头上改写代码,意味着我们把心智模式,从“解决问题”改写成“创造成果”的模式。
这就是我想献给大家的创造模式5步曲,这个系列我会把概念拆得很简单,也会集中回复大家的留言。也希望我们可以一起实践,实现生命质量的提升。
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是正文的分割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有拖延症。宁可把微信朋友圈刷到天荒地老,也不愿意动身起来做半点事情。
不过,我们没必要苛责自己。拖延症很少来自于我们的意志力不强,或是自控能力薄弱,相反,我们的拖延症是一种二十几年来学校教育与社会工作共同形成的模式,一种我们习以为常的激励机制——胡萝卜加大棒,来自外部动机的奖惩。
今天,学校的老师仍然在以考上大学后生活就会非常美好来激励同学。
今天,许多公司仍然在用干得好就有奖励,干不好就炒鱿鱼的方式来激励员工。
在我们的成长和生活过程中,这种干得好就有奖赏,干不好就有惩罚的模式,渐渐被我们内化成一种自我对话的方式:我们学会了要么用利益来引诱自己,要么夸大不良后果来逼迫自己。
让我们一起设想一下,最近一次你面对一项自己不情愿做的任务,而产生拖延的时刻—— 在整个过程中,你的内心可能产生如下对话:
“我怎么这么差劲,这么懒惰,拖拖拖,又拖到现在了,我觉得自己太差劲了,没救。”
“快起来干吧,干完这件事,就会受到老板表扬,加薪,提拔,大好的前程在等着你呢。”
“你再不干这件事情,以后这样的机会就不会属于你了,你越来越差,以后的日子根本就不会有指望。”
从小到大,我们已经习惯了因为外部压力而采取行动。我们人为地夸大压力,给自己制造心理的紧张感、焦虑感,才能好不容易把自己逼迫起来,采取行动。随着年龄长大,我们的拖延症为何日益严重? 因为,小时候一颗糖就能有引诱效果,而我们对压力的耐受力越来越高,以至于我们需要更大的引诱,或是更大的威胁,才有心理落差和刺激作用。我想,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你一定明白,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顿大餐对于我们的引诱效果,能带来的满足感,已经是极度有限了。
在压力带来的痛苦背后,隐藏着我们更深刻的机会——我们有机会,拿回自己的生命自主权。
美国作家丹尼尔·平克有一本书《驱动力》,其中非常有意思的一节论述是,有时候,奖赏会伤人。我们可能因为自己的热爱而从事某些活动,比如写作,画画,艺术作品等等,而一旦外部开始为我们的活动提供奖励机制,比如写一篇文章给予1000元等,这些活动本身带给我们的兴趣和满足感,就突然下降了——它开始变成了黯淡无光的工作,为了完成任务的交差,我们开始以最低标准要求自己,并感到手脚都完全被束缚。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做老师。我很热爱教学,很热爱分享,做老师也能给我相对大的自主发挥空间。可是,当这份工作被按小时计算薪酬,不断重复劳动后,我也会感到有些累觉不爱—— 来自内心热爱的激励机制,被外在报酬替代。做的好,做的不好,好像都只会重复得到同样的外在结果。可以说,一些微妙的心理反应,让我对于老师职业的热爱,被拿走了。
我们的生活中,自己“不得不做”,被“外在压力”逼着做的事情越少,生活的质量就会越高。也许,我们目前都还有很多不得不做,为了谋生而不得不采取的行动。那么,我们今天最重要的练习就是:试着给自己安排出时间,先找到那些你内在动力,就想去做,对你有意义的事情。
没有人能从一开始就完全凭热爱和兴趣而生活,但我们可以选择的是,跳出来看一看,自己在这种“人为制造压力”的模式下,陷得有多深,以及,我们可以选择怎样的改变。
请记住:如果你不能改变因为压力而工作的模式,你将永远得到平庸的工作成果,以及——无穷无尽的拖延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