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反复出现的学习问题是什么?(作答要求:选一个自己反复出现的学习问题,如拖延症,不会提问,不会批判性思考等,详细展示)
每个学习阶段的改变,都会有这样的一句话:到了--,老师就不会再像现在这样仔细地跟你们讲了。事实是,老师尽职尽责(不如说是知道学生不愿意/不敢问,宁愿教的更详细一点),而惰性也随之而来,即便是有很多问题,依然自我催眠:老师迟早会讲到这个点,不用太担心;讲不到的话,那就是不重要,问不问没关系。初高中知识的基础性无法显示不会提问的弊端,但到了大学,则大大不同,凌空建设的高楼摇摇欲坠,长久地积累却让我对问问题望而却步,这样下去迟早会拖垮我的学习,产生的后果是我所不能承受的,为此,我形成了对应的原则。
2. 针对我的上述学习问题,基于课程知识,我形成了什么原则?(作答要求:基于课程知识,找到自己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形成应对原则;脱离课程知识分析原因,意味着缺少理论支撑)
(1) 上课认真听,抓住难点去问(这样就不会担心因为上课不认真导致老师反复强调的知识点不会,去问暴露出不认真听的事实)
(2) 注意预习和复习,问时加入自己的思考/思考不通处(这样就能避免伸手党,单纯的获取结论,而是能有深刻的理解)
3. 我是怎样检验上述原则的?(作答要求:展示自己检验原则的具体过程,要求有时间,地点和具体的原则,说清楚自己之前的做法和优化后的做法,并说清楚原则检验结果等)
(1) 时间:周一早八高数课
地点:笃学B305
方法:习题课完成后,剩余一节课左右时间讲新课—重积分,和预料的并无差距,在被多元函数微分学折磨后,即便积分和微分是亲戚,老师在引入概念的时候依旧是让我无法理解,无法理解诸多理论符号,下课后拿着书准备去问,却看到有人已经在老师身边,身旁又是忙忙碌碌理书离开的同学,两难的我最终抱起书离开了教室。
结论:习惯于自己解决,一下子背离习惯很难做到,不如可以先试着去找同学问问题,如遇到都解决不了,可以结伴一起问问题。
(2) 时间:周一下午python课
地点:学校机房
方法:周一是实操课,对于input,int,选择结构,循环结构等的认知还是一知半解的地步,大概是勉强达到单点结构吧(就是看到很多例子int(input)然后什么什么,就照着抄),后来在实操的同时,知道int是将字符串转为整数类型的符号(否则不能运算)…
结论:照搬照抄迟早会露出马脚,粗浅的理解绝对不是通用的,掌握实质才能更好地运用,知道自己纠结的点,才能对标解决。
本文是【大学生学习思维与元认知】课程作业,作业类型是“原则形成报告”,指导老师是张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