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11点,儿子发来当天的读书笔记,内容依然言之无物,主题不明,碎片思维,达不到我希望看到的条理清晰与深度思考。这个我不能急,毕竟做不做是态度问题,做得好与坏是能力问题。
他从小课外阅读少,思考跑偏是长久以来的问题,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让我有想法的是他后面的话:感觉咱俩就是我3,你出王炸,你太急了。
这句话起因在连岳的一篇文章《太快的进步不是进步》。
前几天高考分数出来,一位家长读者的儿子没考好,要求复读,这位家长不赞同,又不知道如何处理更好,于是求助连岳,给他指条明路。连岳的态度是孩子内在的成长欲望和力量被唤醒很可贵,支持孩子复读。家长第二天又发来后续矛盾:和孩子去找复读学校,并立下规矩孩子必须交出手机,但孩子不交。
连岳的建议是不要急于求成,并举例说孩子出3,你不能一把就王炸,而是先出4,慢慢来。
好了,儿子没看到连岳文章中“他也要学习抵抗诱惑,增强自律,他做不到,你再提醒,再建议,孩子就愿意听”,而是选择性抽出批评家长的话来围追堵截我(要说也是进步,毕竟能够如我所愿,把自己放进情境中对比思考了)。
对于儿子的定性,我不同意,理由有三:
1.我对他的要求建立在我自己的认真做到与反复实践印证之上。比如要求他跑步打卡前,我自己已经坚持连续跑步三个月,并感受到身体、心态等各方面好的改变;要求他每天发布动态,是我自己在发布动态的过程中,感受到明确目的、设立目标、有仪式感的做事方式带给自己的积极意义;要求他每天读书并写笔记是我在读书记录中体会到书籍对心灵的触发、引领与推动。
2.我懂得“种一颗种子,让它的成长慢慢发生”的道理。说从来不心焦气燥那不现实,毕竟人到中年,对“流光容易把人抛”的感悟更为深刻,我知道时间不等人,但也知道当局者不急,旁观者急死也是白搭。拉长时间轴,我愿意等。
3.对他的了解。儿子的思维有一个分叉口,每次到那个地方就跑偏,而他自己不自知,于是这些年他就是原地打转,进步有限。要想打通这个分叉口於堵之处,必须要有强大的外力介入。
今天看到一句话: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大概是因为懒。学习的苦需要主动去吃,生活的苦,你躺着不动他它就来了。
这句话让我对于儿子的问题又有了新的想法,做的不好 也许他只是懒,读不透、易跑偏、思维乱就是读书浅尝辄止、一遍而过、不求甚解的结果;每天跑步做不到表面上是时间管理,实际上就是懒惰找借口的集中体现。
我也想儿子内在的成长欲望和力量被唤醒!所以,炸!继续炸!猛烈炸!对于儿子的留言,我的回复是:我们的问题在于我总舍不得出王炸,以后不了,等着我的炸吧。跑步打卡没有,睡觉超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