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定律:比一万小时更重要的是什么

著名发明家爱迪生曾说:“天才是 1% 的灵感,加上 99% 的汗水。”

这句话广为流传,却也带来了一个疑问:99% 的汗水,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万小时定律似乎为这句名言加上了一个注脚,量化了通往成功所需的努力,也因此深入人心。

一万小时定律由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提出,他引用了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的研究进而得出了这个结论。安德斯·艾利克森后来在其著作《刻意练习》中专门对这一说法进行了澄清和修正。

本文将从这两本书的角度出发,帮助大家理清一万小时定律真正的含义。

对小提琴学生的研究

20 世纪 90 年代,安德斯·艾利克森和他两名同事在柏林音乐学院开展了一项研究。在学校一些教授的配合下,他们将小提琴专业的学生分为 3 组:

  • 第一组由最优秀的明星学生组成,他们个个都有成为世界级独奏家的潜质。
  • 第二组由那些仅被认为不错的学生组成。
  • 第三组由那些将来不太可能成为职业演奏家,只可能在公立学校当音乐教师的学生组成。

当被问及自开始学习小提琴以来的练习总时长时,第一组平均 10000 小时,第二组平均 8000 小时,第三组平均只有 4000 小时。

基于此,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提出了一万小时定律。

《异类》中的解释

在《异类》中,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引用了多个例子支持自己的观点:

  • 被公认为天才的莫扎特,其实也是大器晚成,他的早期作品很可能出自他父亲之手,而莫扎特第一部经典作品,创作于他 21 岁时。
  • 甲壳虫乐队的成功离不开在汉堡的超量演出。
  • Sun 公司创始人比尔·乔伊和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的成功则来自于在计算机还没有普及时,就得到了大量的练习机会。

他还指出,人们在年轻的时候很难依靠自己达成 10000 小时的练习,首先需要获得父母的鼓励与支持,其次不需要为生计所担心,如果自己需要打工赚钱就没有时间练习了;最后光靠自己也不行,必须参加某些特定形式的课程。

《刻意练习》中的回应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是一位畅销书作家,他以将社会科学研究通俗化而闻名。而安德斯·艾利克森则是一位心理学家,他更关注给出的结论是否严谨。

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被用来佐证一万小时定律,安德斯·艾利克森在《刻意练习》中专门写了一个章节进行回应,他从 5 个方面批判了一万小时定律:

  1. 1 万小时并没有什么魔力,仅仅是更有利于传播。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本可以更精确地指出,最杰出的小提琴学生在 18 岁之前练习时间为 7400 小时,但他将时间扩展到了 20 岁,只为了让练习时间变成 10000。
  2. 练习时长因行业不同而不同。比如《刻意练习》中举的记数字的例子,参与实验的人只经历了 200 个小时就成为了当时世界上能记住最长数字串的人。
  3. 10000 小时只是个平均数。最杰出的小提琴学生在20 岁之前也有一半没有达到 10000 小时。
  4. 练习与刻意练习并没有被区分。比如说披头士的表演和刻意练习就不能混为一谈,在歌迷面前演唱 1 个小时和专注于达到目标的练习是两回事。
  5. 一万小时定律暗含着一种承诺,任何一个行业或领域,只要做到 10000 小时的练习,几乎人人都能成为该行业或领域的专家,但事实不是这样。

安德斯·艾利克森也不是完全批判,他认为至少有一个观点是对的 :在任何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行业或领域,要想成就一番事业,致力于变成业内的杰出人物,需要付出许多年艰苦卓越的努力。

可能不是一万小时,但也是个相对较长的时间。

超越一万小时:成功也需要机遇

一万小时定律极具传播力,但如果我们回到《异类》这本书,会发现在一万小时定律这一章,作者将比尔·乔伊和比尔·盖茨的成功归功于比 10000 小时更重要的东西——机遇。

1975 年 1 月被认为是个人电脑时代的起点,如果想赶上这波浪潮,需要出生在一个特定的时间。

如果在 1975 年,你已经从学校毕业,进入了 IBM 这样的大公司。你的收入很高,生活很稳定,但也因此失去了改变的动力。

如果年龄更大些,已经买了房子,结了婚,有了孩子。你更不可能放弃一份好工作和养老保险,去研究个人电脑这种新兴事物。

所以出生于 1952 年之前的都被排除掉。

如果在 1975 年,你还在上高中,想尽早加入电脑这一行可能性也比较低。

所以出生于 1958 年以后的也排除掉。

最理想的应该是 20 到 21 岁,也就是 1954 到 1955 年出生,这个结论也非常好验证:

  • 比尔·乔伊出生于 1954 年 11 月 8 日。
  • 比尔·盖茨出生于 1955 年10 月 28 日。
  • 史蒂夫·乔布斯出生于 1955 年 2 月 24 日。

和比尔·乔伊一起创建 Sun 公司的另外三位联合创始人:

  • 斯科特·麦克尼利出生于 1954 年 11 月 13 日。
  • 维诺德·科斯拉出生于 1955 年 1 月 28 日。
  • 安迪·贝托尔斯海姆出生于 1955 年 9 月 30 日。

一万小时定律对我们的意义

机遇这种事情,并不是个人就能左右的,但努力的方向与方式却是我们可以把握的。一万小时定律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尽早培养

家长可以尽早引导孩子接触感兴趣或未来可能发展的领域。无论是音乐、体育,还是编程、写作,越早开始,练习时间越长,积累的优势就越大。

我大学的专业是软件工程,虽然是我的第一志愿,但到大学之前,并没有自己的电脑,对于编程到底是什么也一无所知,而有的同学在大学之前已经接触了很久了,这种差距是非常明显的。

努力的动力

一万小时定律给人一种希望:只要足够努力就能成功。

比如说我在大众点评上给餐厅写评价,写了很多年但是一直没什么粉丝,有时也会灰心。但我也会安慰自己,什么时候我写够一万条了,可能就能量变引发质变。因为一万小时是一个足够长的时间,比较难达到,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想法都会给我动力。

练习质量远比练习时间重要

一万小时定律有一个陷阱,它只强调了练习的时间,没有强调练习的质量。

《刻意练习》中反复强调,真正让人进步的是“高质量的刻意练习”,而不是漫无目的的重复。在新手阶段,增加练习时间效果是明显的,但很快就会进入瓶颈期,需要刻意练习才能进一步提高。

关于这一点,我在另一篇文章中做了更深入的讨论,欢迎参考:对刻意练习的误解,可能会毁了你的努力!

写在最后

一万小时定律之所以深入人心,可能就是因为它给了人们一个明确的预期,只要达到了 10000 小时自然就会成功。很多人在听说这个定律后,都会下意识地估算,自己还要多久才能达到 10000 小时。

在没达到之前,它可以给人动力,让人更加努力。但我也害怕,真到了 10000 小时,而我还没有成功,那种时候带来的失落。

其实,我们可以不去纠结一万小时定律到底准不准确,但至少它说明一件事:大量的练习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在成功之前,我们只管努力就好,即使没有收获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这一路的积累与成长,也早已值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