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友林说:“教师的成长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关注教材,知道自己教什么;第二阶段,关注自己,在课堂中展现教师自己,从目前大多数公开课可以看出这一特点;第三阶段,关注学生,教师明白了教是为了学。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一般能自然过渡;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则需要教师的用心与努力。”
的确,虽然我在教育一线摸爬滚打了十几年,但成长微小或止步于此。听了汪老师分享贲老师的《教与学的重构中成长》有点茅塞顿开的感觉。在教学中我的随意性很大,经常会不按常理出牌,按着自己的想法去讲解,忽略了教学流程的套路,导致基本功不扎实。
如教数学广角——集合时,看到教案写的很详细但讲着讲着我就把韦恩图分成五块来讲解,孩子们听得认真,课堂气氛也活跃。看似孩子都明白韦恩图的含义,但实际转换到习题上时,全班没有一个孩子在用图表达文字的含义正确,让我着实地焦急了一把,课后回顾课堂教学,原来是自己把韦恩图中重复部分和只……的部分在一个圈中未讲清楚,也没有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最终教学目标未达到。如果我能把课堂随意想的地方用在课前思考,自己再多琢磨理解教案所写的每个细节,多问为什么。就不至于将这堂课上得如此失败。
其实要想做一个有情怀的教育工作者真需要将最基本的抄写好教案,思考和追问教案内容这一点做扎实,再脚踏实地地做好下一步,任何事情都没我捷径,只有靠自己多写、多思、多刻意练习并坚持不懈,就能达到职业生涯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