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633,尽心章13-15-2》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今天是戊戌年丙辰月甲戌日,二月廿七,2018年4月12日星期四。
上一节孟子讲良知良能即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意思是说,学的虑的其实是已知已能的。学和虑,是对良知良能的练习。
这一节论证良知良能。从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可知,年幼的孩子,纯朴天真,就是一颗单纯的赤子之心,何学何虑呢?但对父母,无不欢欣眷恋,无不相依而不能舍,都知道爱父母。等到他年纪稍长,情欲未荡,也是赤子之心,何学何虑呢?但对兄长,无不恭敬,谦退而不敢轻慢,都知道敬兄长。这些就是良知良能。重点在于,爱亲敬长之心,不是从外面来的,而是我本性固有之仁义。
此话怎讲?
仁,主要体现爱,最深切的爱莫过于爱父母,所以,通过孩提之爱,可以反映出仁。
义,主要体现敬,敬首先从家庭生活中开始,先来后到是命运的偶然性,也是既定事实,尊重兄长就是敬的开端。所以,通过孩提之敬,可以反映出义。
爱敬之心,到目前为止,谈论的范围只限于一人,却将其称为仁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同理同,仁义是人性之同具,天下之公理。从孩提之爱推广扩充到全天下的每个人,每个人都有相同的爱,爱同,所以说仁是人的本性。同理,从孩提之敬推广扩充到全天下的每个人,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敬,敬同,所以说义是人的本性。如果不是人类的共同基因,就不会"达之天下",即通达天下。
这个道理并不是人人都能看透,也不是人人都能认同,为什么?因为人性不是人人都能看透的,所以新安说孟子这一篇是"此盖指良知良能之先见而切近者以晓人也",先知觉后知。那么,本性为何还会看不透呢?因为"性相近,习相远",是因为习性蒙蔽的缘故。
对于人性,既要切己体察,又要观于天下,这是孟子的方法论,也是今人该有的信仰处。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尽心篇》南怀瑾讲述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