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谁接替吕不韦做丞相
1、神秘的昌平君
秦王政十年吕不韦免相,秦王政二十六年,秦一统天下。期间十六年,正是秦始皇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逐一消灭六国的时间。恰恰这段时间里,秦国政府的总理大臣---丞相下落不明。
接受[攻毐令]的三位大臣是:相国吕不韦、昌平君和昌文君。吕不韦没有带兵打过仗,所以真正领兵实施平叛的人物是昌平君和昌文君。昌平君和昌文君,被秦国政府刻意的隐瞒和删改。成为了身世不明的神秘人物。
非常幸运的是,我们在司马贞《史记索隐》中找到了有关昌平君身世的线索。《索隐》说:[昌平君,楚之公子],[史失其名]。
2、又一桩质子事件
公元前238年嫪毐之乱,以秦国年历计数,是秦王政九年,以楚国年历计数,是楚考烈王二十五年。也就在这一年,第四十一代楚王考烈王熊元死去,儿子熊悍继位,成为第四十二代楚王,史称楚幽王。幽王年幼,为了争夺辅政权,幽王的舅舅李园杀死了多年执掌楚国政权的令伊春申君黄歇。
在《索隐》为《史记.春申君列传》做的批注中,有一条资料如下:楚悍有母弟犹,犹有庶兄负刍及昌平君。
这条数据中的悍,是熊悍的名字。犹,是熊犹的名字,他是熊悍的同母弟弟,负刍与昌平君都是熊犹的庶兄。参考考烈王前后的王位继承关系列表。
当昌平君的父亲去世,兄弟熊悍继位,春申君被李园杀害,楚国政局发生大变动的时候。他不在楚国,而是在秦国的证券中枢,为秦王嬴政的亲政而浴血奋战,成为拥戴嬴政的第一功臣。这一定有非同寻常的理由。
回到嫪毐之乱的三十四年前,也就是公元前272年。秦楚和好,楚国王太子熊元到秦国做人质。熊元在秦国做质子十年,昌平君可能就是熊元在秦国娶秦妻所生的儿子。
当时控制秦国政权的是楚国王系出身的宣太后及楚系外戚集团,秦昭王是宣太后的长子,有一半的楚系血统,他的正室也是从楚国迎娶的。当时,楚国是秦国最重要的盟友,又是宣太后的母国,熊元为楚国的太子,在秦国娶妻。是有关秦楚两国关系的大事,妻家不但应当同他的地位相当,也应该同秦国王室关系密切。而秦昭王当时大约五十四岁,多子女,熊元在咸阳娶秦昭王之女为妻最符合各方面的利益,也合于古代王室间通婚的礼仪秩序。见下关系图
由此表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大体的关系,昌平君可能是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的外孙,秦始皇的祖父安国君(孝文王)的外甥,秦始皇的父亲庄襄王子异的表兄弟,秦王嬴政的表叔。如果是这样的话,昌平君是横跨秦楚两国王室间的人物。以楚国的王系而论,他是楚国的王子,有王位继承权;以秦国的后宫关系而论,他属于宣太后以来一直掌控秦国政权的楚系外戚集团,也是天生的权贵。正是这种特殊的身分,决定了他既有资格在楚国的政权中枢活动,也有资格在秦国的政权中枢活动。至于他为什么没有随同父亲回到楚国去,而是留在秦国,后来长期在秦国政权的中枢活动,成为秦国政坛上非同寻常的政要,这是又有别的原因,又有别的故事了。
3、被抛弃的母子
公元前263年,第四十代楚王秦襄王熊横年老病重。做了十年人质的太子熊元得到消息,急于马上回到楚国,看望父亲,处理可能出现不测的后事。然而,他的岳父秦昭王却不愿意马上放他回去。理由嘛,简单明了。秦昭王想借势拿一把,以放熊元回国为条件,要挟楚国获得实际利益。
王太子傅春申君黄歇找到秦国的丞相范雎,谈话中,春申君说:[请问相国是否真的善待我家太子?]范雎回答:[当然如此。]春申君接着说道:[如今楚王恐怕一病不起,秦国不如送太子回国。太子回国后如果被立为王,一定会厚重地善事秦国,也一定会无量地感德相国,如此一来,秦国可以说是得到友好之国楚国的亲近,相国则可以说是在楚国储存了万乘之邦的力量。如果不放太子回去,太子留在秦国,终究不过是咸阳城内一布衣而已。太子不得归,楚国不得不另立太子,心生怨恨必然不会善事秦国。如此一来,不但秦国会失去与友好之国的亲近,相国也将断绝与万乘之邦的协和,这不是贤明的做法,希望相国深思熟虑。]
范雎面见秦昭王说明利弊,秦昭王考虑后说:[让太子傅黄歇先回去看望楚王的病情,回来以后再作商量。]春申君出谋让熊元乔装与回国的使者一道回国,自己留下假装太子,称病不出。熊元回楚,春申君面见秦昭王求死,范雎劝谏,春申君回楚。三个月后,秦襄王去世,熊元继位,黄歇被任命为令伊,也就是楚丞相,执掌楚国的国政。
昌平君从父系关系说,华阳夫人为楚国王族,与熊元应该为亲属。从母系关系说,昌平君的母亲为安国君的妹妹,华阳夫人就是昌平君的舅母。
古代的外戚姻亲政治,有两条基本的原则:其一是确保王位继承人出自本家;其二是由本家推出辅政当权的亲属。华阳太后接受吕不韦的斡旋,收子异为养子,确定他为王太子继承人,是实现了第一条原则。第二原则就是华阳夫人任用昌平君,由他代表楚系外戚集团出头露面,辅政执政了。
4、昌平君的官职是什么
《史记索隐》为我们提供了直接的证据。《索隐》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攻毐令]条下说:昌平君,楚之公子,立以为相,后徙于郢。
昌平君出任秦国丞相,应当在秦王政十年,他接任被罢免的相国吕不韦,成为辅佐秦王嬴政的第二位丞相。
二、铜戈的秘密
1、发现铜戈
昌平君出生于秦国,父亲是在秦国做人质的楚国王太子熊元,也就是后来的考烈王,母亲可能是秦昭王的女儿。昌平君是庄襄王嬴异的表弟,秦王嬴政的表叔,而华阳夫人则是他的姑母。伴随庄襄王的即位,昌平君登上了秦国政坛,秦王政即位的时候,他是接受委政的大臣之一。秦王政九年,嫪毐之乱爆发,昌平君官居御史大夫,受命领军平定叛乱,成为拥立秦王嬴政亲政的第一号功臣,声望和权势都达到高峰。秦王政十年,他接替被罢免的相国吕不韦,成为辅佐秦王嬴政的第二任丞相。
对于这样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不知道他的名字。幸运的是,1982年,一件典型的秦国兵器铜戈出现在了历史学家的视野中。铜戈上面有三行铭文,放大镜下,一共有十七个字。
[十七年],是该铜戈制造时在位的王,也就是史书中不时见到的[某秦王]的第十七年
[丞相],秦国政府的首席大臣,是监督该兵器制造的最高责任者。[启]和[状],人名,某秦王十七年制造铜戈时,两位出任丞相的人的名字。
[造],制造。[合阳],县名,该铜戈的制造地,当时属于秦国首都内史地区,在今天的陕西省韩城县南。
[嘉],负责铸造该兵器的工师的名字。
[丞兼],丞,副工师;兼,副工师的名字。
[库〔月隼〕],库,保管该武器的仓库;〔月隼〕,该仓库负责人的名字。
[工邪],工,铸造该铜戈的工匠;邪,工匠的名字。
2、哪个十七年
秦国政府最初设置丞相的官职,是在秦武王二年。所以上下时间为秦王赢婴投降的公元前206年到秦武王二年的公元前309年,103年间共有七代秦王。参见秦王在位时间表,只有秦昭王和秦始皇。
秦昭王为秦始皇的曾祖父,在位五十六年。考察史书记载,秦昭王十七年时,出任相国的人是魏冉,宣太后的异父弟弟,秦昭王的舅舅。长期掌控秦国政权的楚系外戚集团的中心人物。出土的文物里,有不少魏冉零线监造的铜戈,比如传世的【十四年相邦冉戈】,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的【二十一年相邦冉戈】。相邦就是相国,地位略尊贵于丞相,冉就是相国魏冉的名字。在秦国历史上,相国只有一人,丞相或者一人,或者由两人承担,分为左右丞相,没有同时设置相国又有左右丞相的事例。所以启和状这两位人物,不是秦昭王时代的人,铜戈也不是秦昭王时代的产物。那就只能是秦王政十七年出任丞相的两位人物。
3、破解丞相状
秦王嬴政继位后,第一位出任丞相的人就是吕不韦,他在嬴政的父亲庄襄王时代就一直担任丞相,嬴政继位后继续留任。庄襄王去世后,被尊为相国,又担任丞相长达十年之久。直到嫪毐之乱受到牵连被免去丞相一职。谁接替他出任丞相,出现了十六年的空白。
到了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统一天下。秦国丞相的名字才再一次出现在出土文物之上。【始皇诏铜方升】刻有铭文如下
廿六年,皇帝尽并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之。
这个诏书上的丞相状,姓隗名状;丞相绾,姓王名绾。他们的姓名,是见于史书的。秦始皇二十八年,始皇帝第二次巡游天下,曾经在琅邪山(今山东胶南)刻石颂扬始皇帝统一天下的功绩。在琅邪石刻上,随行大臣们的名字都被刻上去了,隗状和王绾这两位丞相的名字也在其中,丞相隗状排名在前,当是右丞相,丞相王绾排名在后,当是左丞相,同[始皇诏铜方升]的排名顺序是一致的。
毫无疑问,[十七年丞相启状戈]上面的[丞相状],就是二十六年[始皇诏铜方升]上面的[丞相状],他们应是同一个人,就是隗状。
秦始皇时期丞相表
齐伟丞相中,五位都是史书上有记载的,昌平君在秦王政十年开始出任丞相的,秦王政十七年启在丞相任上,那么他俩是同一个人吗?
4.填补历史的空白
《索隐》说:[昌平君,楚之公子,立以为相,后徙于郢。]
昌平君被迁徙到郢陈,《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记载,是在秦王政二十一年。由此看来,昌平君长期在首都咸阳辅佐秦王,他担任丞相的职务,应当一直到被迁徙到郢陈以前。也就是说,昌平君从秦王政十年出任丞相到秦王政二十一年被免相迁徙出京,一共做了十一年的丞相。那么秦王政十七年,昌平君正在丞相任上,所以丞相启就是昌平君,他的名字应该叫做熊启。
到了秦王政二十一年,昌平君已经四十六岁,他以秦王表叔、平叛功臣的身分出任丞相十一年之久,辅佐秦王统一天下,先后攻灭韩国(十七年)、赵国(十九年)和燕国(二十一年),可谓功高位重,权倾一时。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他为什么会被秦王嬴政免相出京,迁徙到秦楚交界的楚国旧都郢陈去了呢?到了郢陈以后的他,命运又将如何呢?
三、丞相的反叛
1、贬斥出京
秦王政二十年,燕国太子姬丹派荆轲刺杀秦王,事情失败。嬴政令王翦进攻燕国,大破燕军,攻克燕国首都蓟城(北京)。李信作战勇猛击杀燕太子姬丹,呈送秦王嬴政,大受赏识。
韩国灭,燕国亡,下一个目标楚国。意见分歧,进攻楚国,王翦非六十万人不可,李信二十万足以。嬴政任命李信为将,王翦被免职贬斥出京,去故乡安度晚年。
昌平君处境,楚国故土,楚王为自己庶兄弟。 议会上的昌平君是何态度史书没有记载。考虑到昌平君与王翦同时被贬斥出京,也考虑到他出京有敢死之士跟随,再考虑他后来反秦复楚、被项燕立为楚王的事情,我们完全可以推想,在进攻楚国的问题上,昌平君与秦王嬴政意见不合,他可能是附和王翦,持慎重态度,甚至是另有微词,结果是遭到与王翦同样的命运,被免职出京,打发到郢陈去了。
如此看来,在昌平君被迁徙到郢陈这件事情上,秦王嬴政可谓是一箭双鵰:一方面,他借新郑反叛和韩王安之死的事件,利用昌平君的特殊身分,打发他前去处置;另一方面,也趁机将他从政权中枢排除出去──既为任命李信为大将领军灭楚清除了障碍,也排斥了老臣们的掣肘,有利于建立起听命于自己的年轻化的政府班子。
2、起义反秦
《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记载如下: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于淮南。
秦王政二十一年,昌平君来到郢陈。
秦王政二十二年,李信统领二十万秦军进攻楚国,大败而归。
秦王政二十三年,他被拥立为楚王。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二十二年,仅仅只有一条记载:王贲攻魏,引河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
李信的失败被刻意隐瞒,王贲的胜利大喇叭通报全国。秦王不希望公开李信大败的 消息的理由就是李信为什么会失败。李信进攻楚国的行动路线,以郢陈为前进基地,兵分两路出动。李信进攻郢陈南部的平舆县,蒙武进攻郢陈东南部的寝县,两支秦军最初都取得了胜利。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李信突然从前线退军,掉过头来去攻击秦军的后方基地郢陈。秦王政二十二年,昌平君正在郢陈,在郢陈干什么呢?一个答案起义反秦。
李信进攻楚国的首都寿春,昌平君起兵反秦,攻占了郢陈,切断了李信军的后路,使其前后受敌。李信不得不回师进攻郢陈,结果被楚军前后夹击,大败而归,才有了王翦复出。
3、昌平君之死
秦王嬴政请回王翦,秦王政二十三年,王翦统领六十万秦军出动,他以秦军一部包围郢陈。同时,他统领秦军主力南下,进攻郢陈南部的平舆。郢陈苦战,久攻不下。但是进攻平舆的主力,大破楚军,攻克了楚国的首都寿春,俘虏了楚王负刍。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二十三年,[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楚王,反秦于淮南]。”
秦王嬴政亲自来到了郢陈督战,放心不下手握兵权的王翦和反秦为楚的表叔昌平君。坚守郢陈的昌平君得到楚国被破的消息,撤出郢陈,东去退入到楚国境内,被楚军大将项燕拥立为楚王,领导楚国军民继续抗击秦军。
《史记.秦始皇本纪》有纪事如下: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
王翦攻克楚国首都寿春以后,主力移师北上。楚王熊启(昌平君)与项燕退守淮北,在蕲县与王翦军决战。决战的结果,楚军战败,楚王熊启战死,大将项燕自杀,楚国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