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千洛
昨天那篇写完,想起一个老段子。
今年年初,先是“清华北大毕业生在北京买不起房的故事”被广泛转载,继而引发了关于买学区房的哲理问题 “清华北大毕业生在京买不起房,为啥学历不值钱但学区房值钱”,再然后,就有了问禅师的段子。
一对清华、北大毕业的年轻父母拜问禅师:
如果买不起北京的学区房,应该怎么办?
禅师回曰:如果清华、北大毕业生都买不起房,那还买学区房做啥?
是否买得起房,取决于你手上有多少可用资金。
可用资金多寡,不仅取决于收入,也取决于支出,更看你是把余钱放着贬值,还是去投资增值,这一连串的动作,断不是一个清华北大买不起房学历不值钱就能草草解答的。
清华,北大等中国大学是技能教育,进去先选专业,三年本科时间把专业打磨透,精进些再去读个硕博,再进入社会,待价而沽。
就社会平均薪筹来说,大学以下学历,本科,研究生,博士,本身就有一定幅度的学历议价。
我2006年入职北京一家央企,本科起薪1500元/月,研究生1800元/月,博士2300元/月左右,不同的学历层次,本身在入职时就有了议价。
在私企,在非大学,大学及以上,国内名牌大学,海归,也都有自己的一套衡量价码。
而工作之后,大家发展开始慢慢出现分水岭,显现出差别来。清华北大学历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护身符。
“清华北大买不起房”这个结果,我们得看很多因素。
1.买不起房的比例:买不起房是普遍还是个别?与非清华北大买不起房的比例对比,比例是高是低?
2.学历是否等于能力?有能力是否一定有市场?有市场是否一定有高议价?
3.财商能力:买不起房,是因为赚得比非清华北大的少?还是赚得多花得多,导致没有攒下钱,更没有能力去钱生钱?
4....等等
1数据无从查起,2过于个性化,略过,只聊3。
清华北大毕业生与买得起房这件事,是否有直接且必然的联系?
清华北大是技能教育,让毕业生有一技之长,起点与师资从概率上看,理论上生源会普遍优于非清华北大学生。
但,技能教育的结果优,并不能让财商也优。
就好比,你持续训练,将自己成功变成一个登山能手,等你跳到水里,未经训练,就指望自己自动变成一个游泳健将。显然,这不可能。
两套知识体系,不能技能平移。
假设清华北大毕业后,都能找一个高薪的工作,赚远高于非清华北大的毕业生的工资,他们就能有钱买学区房了么?
还是昨天的例子,月薪5万,月花10万,没有余钱,还是会买不起房,这和教育以及学历有什么关系?
清华北大可以赚得多,但如果他们理财技能不足,照样存不下钱,买不了房。
罗伯特·清崎在《富爸爸穷爸爸》中写道:
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在生活中,不在于你挣了多少钱而在于你留下了多少钱。
我们都听说过,一个穷人中了彩,一下子暴富起来,然而不久就又变穷了,他们虽然得到了1百万美元但很快又回到了起点。
还有这样的故事,说一个职业运动员在24岁时就挣了几百万美元,但到了34岁却露宿桥下。
今天上午当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报纸上就登有这样一则新闻:一个年轻的篮球运动员,一年以前他还拥有几百万美金,可现在,他说他的朋友、律师、会计师拿走了他的钱,他只能在一个洗车站干着最低报酬的活儿。
他只有29岁。因为拒绝在擦车时摘下冠军戒指,他又被洗车站解雇了,所以他的事儿上了报纸。篮球运动员起诉洗车站,诉说艰难的工作和人们的歧视,他还说那枚戒指是他惟一剩下的东西,如果把它拿走,他就会崩溃。
技能教育不能替代财商教育,赚到的钱并不等于拥有多少钱,清华北大学历可能给了这些毕业生一个很好的人生起点,但,人生财富的牌如何打,结局如何,又是一个新的玩法。
这样一想,清华北大买不起房,再正常不过。
再说为什么还是有人会买学区房?
《邻家的百万富翁》里有一个很好的答案。
当这些百万富翁靠勤劳节俭奋斗成为百万富翁后,他们会倾向于让子女去过新的人生,他们不曾体会过的人生。他们希望子女去上好学校,有个体面的工作,过与工作相称消费等级的生活。他们忘记把自己成为百万富翁的良好品质传给子女们。
有财富能力的父母,去买学区房,让孩子去读一个自己未曾读过的好大学,让孩子不去受自己摸爬滚打的苦,不也很正常么?
事出反常才为妖,清华北大买不起房,学位无用学区房值钱,都再正常不过,淡然,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