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的皇冠加身,其实不过是我掩饰的恰好而已。
最近在刷豆瓣高分电影,结果有看到一部超现实主义的电影,评分高的电影不是每一部都能看下去,因为它揭露的真相太真实,然而太真实的东西,对于人内心的可接受程度来说,很是有限。
也许总会有那么一群人总喜欢看电影,好看是最基本的动因,而最根本就是产生代入感,体验双倍人生,有时候看电影,身体感知的触觉会跨越地域,跨越国界,跨越性别,更重要的是跨越角色。
今天想分享的这部电影《超脱》有点压抑,暗色调有点深沉,又是一部以老师为题材的电影,和《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等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有点不同。
接下来,借一些陌生解说的灵感,我就简单絮叨一下,《超脱》的英文名 detachment,有分离、分开之意,有种把伤口揭开,不加包扎,愈合与否,全凭天意,无人在意,只有痛的时候自己懂的感觉,痛感和现实的分离。也可以说,影片detachment指的就是一种疏离感,一种真实和内心的脱节。
影片的主人公亨利是一个观察入微,能感受到常人忽视的情感缺失的老师,但是为了避免和学生或者是自己的同事产生什么"情感交流",他选择了做一个代课老师,在每个学校都只呆很短的时间,然后就离开。 后来在一次新工作中,通过和自己的同事、学生以及他从街上救回来的少女之间产生情感连接之后,他发现在这个看上去冷酷无情的世界仍然还有真善美。
真实到底算什么?在三个人的死亡之后--亨利的母亲、外公、学生,他终于看到了新的希望之光,原来没有人是圣人,都需要另一束光的照亮。
影片中的少女堕落,学生暴力,家长推卸,同事误解,压力山大的人不绝如缕,真相一度陷入僵局而走向偏激,不能自已,被压抑后的人们需要一个解脱口,“懂”很容易,但是“救”似乎需要自救,加之合理的引导就能解脱,然而现实中却没有,“引导”的牵引一方没有,“自救”的个体往往陷入僵局,就像影片中的那个暴饮暴食的小女孩的最后惨剧。
每个人的背后都像一个蜘蛛网一般复杂,以为戴上面具就能掩饰一切,但是真的能湮灭所有踪迹吗?影片中的男主如果不是遇到那位失足少女,倘若没有羁绊,是否也会朝着最差的结果游移。
人心很脆弱,一念之间,咫尺天涯,善恶因果,分寸拿捏,终需有效合理的羁绊引导。孩子往往看到的最真实,童年时代对一个人影响颇深,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有点耐心,父母家庭,言语沟通有很大的影响。
关注和善意,在生而为人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
影片采取粉笔黑板报道的形式一边讲述故事 一边折射道理,男主忧郁的眼神和碎片化记忆贯穿整部电影,如果说什么是救与被救,那么结尾的欢欣绝对是场惊艳的彩蛋。
愿你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sunshine.
https://mp.weixin.qq.com/s/L_Zr7Lbhc_cfG71FMiaMP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