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阿尔伯特·埃利斯和雷蒙德·塔夫斯特的《控制愤怒》。在书的开头就提出了应付愤怒的几个误区,还真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的“常识性”建议。
误区一:通过发泄方式来减轻愤怒。这种观点的错误有二:一是认为表达愤怒可以减轻愤怒对健康的影响;二是认为发泄怨恨情绪会让你没那么生气。而这两点都有实验数据证明是错误的,愤怒对身体的损害显而易见,且对减轻愤怒根本无益,反而会陷入越发泄越愤怒的境地。
误区二:愤怒时采取暂停策略。有些健康专家会让人尽量避免或远离那些容易让你生气的情况。他们称之为“暂停”。但是这种方法可能会让别人以为你没有担当,只会回避问题。因为回避并不能解决问题,而且回避也不利于找到管理情绪更好的办法。
误区三:愤怒促使你得到想要的东西。这只是一个短期的假象,家人或许会因为你的愤怒,暂时忍耐,但久而久之还是会渐行渐远,关系疏离,那个时候就不会有人再来迁就你了。
误区四:洞察过去可以减轻愤怒。这里作者用了一个比喻作了说明,你想提高自己的网球技术,于是找了一个教练。几次之后,教练发现了你打不好网球的某些原因,比如握拍的角度不对、击球的姿势不灵活等等。如果他把精力花在你是如何形成这种不正确的打球姿势上,就不可能帮助你很快提升打球技术。只有花时间学习、练习新的握球拍方式才可以。这也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精髓所在:承认负面情绪的存在,但是作为成人,我们有能力去改变它。
误区五:外部事件惹你生气。当我们生气的时候,总是会不自觉的把错归在别人的身上。这种观念相当于承认——愤怒情绪不受自己控制,我只是一个无助的受害者,我的情绪随着他人态度的不同而起伏不定。但事实是,我们对发生的事情的看法决定了我们的情绪反应,也就是我们自己让自己陷入了愤怒的境地。
想要控制愤怒,还是在于找到A(逆境)和C(结果)之间的B(自己的信念)是什么。就好像阴雨绵绵的江南,有的人觉得是一种美,而有的人却天天埋怨下雨带来的潮湿和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