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资 科目一 从分析到作文①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4分,共42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30.材料一

最近,现代小学的学生们叫苦连天,因为他们只有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课。虽然开设了音乐、体育、美术还有其他活动课,但是期末考试之前都会停课被语数外三科占用。课程表上的音乐、体育、美术课都被标注上了“YSW”,一看就明白这3个字母分别代表语文、数学、英语。虽然之前的音体美课也不被学校重视,总是敷衍学生,但好歹大家唱唱歌、画画图、在操场上做游戏,现在这些机会都没有了,剩下的日子只有语数外考试了。老师说过,只要分数高就行,音体美不重要。

问题:

请从素质教育观的角度对此案例进行评析。(14分)


答:现代小学的做法违反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和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1)违背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素质教育要求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上述案例只重视智育,也就是所谓的“主科”,轻视音体美这些所谓的“副科”。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素质发展,还会造成学生对学业、学校的抵制与不满。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学校、教师持有应试教育观,以升学和考试为目的,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想改变这种现象,首先要摒弃应试教育观,树立素质教育观。

(2)违背了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发展学生主动精神的要求。学校教师强制性的占用音体美的课程时间,代以语数英的课程,使得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中,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整日在教室里学习语数英而忽视其他方面的教育也不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违背了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要求。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要求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发展各种兴趣爱好的条件,材料中学校的做法剥夺了学生个性发展的权利。

(4)违背了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要求。学校过于注重分数,忽略其他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纵然取得了良好的分数,道德、身体等其他方面的发展欠缺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31.材料二

我在单位工作很有成就感,因此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不怕见父母,不怕见邻居,不怕见同事和领导,但是就怕见我孩子的班主任老师。都怪我的儿子不争气,让我总是挨这位老师的训。我儿子爱说爱动,在课堂上时常有“违反”纪律的现象发生,因这类事我被这位老师在电话里或当面训了多次。“你这个家长是怎么当的,连个孩子都管不好!”“孩子的毛病都是你们大人惯的,像你们这样的家长实在太多了!”“不怎么样的家长,孩子都是这个样,瞎逞能”等。有一次,儿子因同学给他起外号,把一个学生的鼻子打出了血,我在该老师电话的严厉催促下来到学校。当着一些老师的面,她的第一句话就是:“看你把你儿子教育的,都反了天了!”“这么点的孩子都管不好,你也太无能了吧?这还用我教你吗……”她训人的时候,总是一副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样子,我心里对她已反感至极。要不是我儿子在她的手底下,我非要和她好好理论一番不可。

问题:

试分析上述材料中的教师在职业道德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危害,你认为在教育中教师应怎样处理与学生家长的关系?为什么?(14分)

答:(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六个方面的内容,其核心和灵魂是“爱”与“责任”。材料中的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危害有:

①缺乏良好的道德修养,没有真正做到关爱学生,该老师没有用爱心教育学生改正错误,总是采取叫家长、言辞过激的行为。

②不能够公正平等地对待学生家长,其言语行为达不到为人师表的要求。良好道德修养的欠缺,使得教师和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无法正常发展,家庭和学校就不能共同合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家长与教师的联系逐渐失去主动与兴趣,进而切断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联系沟通渠道,使得学生的教育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老师对家长的严厉批评和不尊重也会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③这名老师的行为也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表现,孩子的成长是家庭和学校来共同完成的,对于学生的过错,作为教师也是有责任的,不应该把所有责任推卸给家长。

(2)教师应如何处理与学生家长的关系

①尊重学生家长的人格

尽管在教师与家长关系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他们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尊卑、高低之别。因此,一方面,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家长的人格,特别是要尊重所谓“差生”和“不听话”孩子家长的人格。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还要客观地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家长的家庭教育工作,与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不要动辄就向家长“告状”,不要当众责备他们的子女。作为教师,更不能训斥、指责家长,不说侮辱学生家长人格的话,不做侮辱学生家长人格的事。

②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谋求共同一致的教育立场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教师与家长共同承担着责任,而作为专门教育学生的教师更应该承担起责任,主动与家长联系。老师和学生家长在教育学生成才目标上是一致的,只有教师与家长达成一致目标,一齐采取相一致的措施才能使得学生更好地成长。家长与教师之间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者、教育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放下老师的“架子”,心平气和地用商量、征询的口气,向家长解释,主动协调,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共同处理好学生问题。

③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了如指掌,这对教师全面了解学生,进而管理好班集体有很大的帮助。




32.材料三:

梦想中的乐园

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地球上的人口却在不断地增长。当地球的各种资源日趋枯竭的时候,人们便把目光投向了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广袤无垠的宇宙。人类试探着要把自己的活动领域扩展到太空去,在那里建电站、建工厂、建农场、建未来的太空城市,建设人类美好的太空乐园。

太空城市不是随便建在太空中就行的,必须保证它是永久的,不会坠落。经过科学家们的计算,在太空中离地球约38.4万千米远的区域有一些特殊的点,在这些点上太阳、地球、月球的引力相互平衡,物体位于这些点上就不会轻易离开自己的位置。因此,科学家们便提出把太空城市建在太空中这些特殊的点上。

建太空城的地方有了,但太空城市又该是个什么样子呢?许多人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其中美国科学家奥尼尔在1975年设计出了一种称之为“宇宙岛”的太空城方案,它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设计。

这个“宇宙岛”的外形像一个车轮子,直径约500米,它以一定的速度旋转,以产生模仿地球引力的“人造重力”。人在“岛”内不会四处漂浮,感觉像在地球上一样,同样可以头顶蓝天,脚踏实地。“岛”的外壁有一层约2米的粗糙外壳,可以抵挡宇宙中外来物体的撞击,“岛”内建有太空工厂、太空农场,有住宅、商店、医院、学校、餐厅、娱乐场所等设施,可以容纳上万人,是一个封闭的自给自足的人造生态系统。

还有一种设计,是大型的圆筒形空间城。城市建在一个直径为6 5千米、长32千米的大圆筒内。圆筒围绕竖直轴自转,以产生人工重力,居民可达上百万。太空城中有人造陆地、湖泊、河流,还有大片森林、公园,光照充足,气候宜人,并可人工控制昼夜和季节变化,真可算得上是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天上人间。

人们设想中的太空城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可上千万吨的庞然大物怎样才能建造在如此遥远的太空呢?显然,现有的任何火箭都无法将太空城整体发射上天。因此,建造太空城必须要有特殊的交通运输工具,才能解决物资设备和人员的运输问题。

航天飞机能自由地往返于地球和太空,它要经过改进完善后,才能担负起如此艰巨而遥远的飞行任务。建造一座太空城,需要航天飞机无数次的往返飞行,将一个个太空舱和所需的设备、人员、机器人等送上太空。先在太空中装配成中型的宇宙站,然后以宇宙站作为立脚点,再建造太空城市,进行太空移民。

建造太空城,进行太空移民是一项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目前,有关国家正在进行相关试验。随着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太空城市的设想,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现实。人类的优秀子孙将飞离地球摇篮,去太空建造人类的第二故乡,他们是太空城市的建设者,也是第一批太空移民。也许,你就有幸成为太空城市的一位贵客!

问题:

(1)建造不同设计方案的太空城所面临的两个共同难题是什么?面对这两个难题,人们设想的解决途径分别是什么?(6分)


(2)作者认为,建造太空城的设想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类应该做些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1)共同难题:寻找合适的位置保证太空城是永久的,不会坠落;研制特殊的运输工具,以解决物资设备和人员的运输问题。

解决途径:就第一个问题的解决路径是找到离地球约38.4万千米的一个特殊点,它与太阳、地球、月球引力相互平衡,并研制了“宇宙岛”的太空城方案和大型的圆筒形空间城;就第二个问题的解决路径是改进完善航天飞机,用来运输物资设备和人员。

(2)建造太空城的设想提出的背景:地球上的人口不断增长,各种资源日趋枯竭,而广袤无垠的宇宙是尚未开发的处女地。

人类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①努力培养科技人才,提高科技水平,尽快把梦想变成现实。

②提高人们的节约资源的意识,珍惜资源,保护美好的家园。发展科技,研制节能产品。提高资源的再生利用,变废为宝,降低能耗,提高对现有资源的利用率。

③提高人们的人口危机的意识,控制人口数量。



三、写作题(本大题1小题,50分)

3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师旷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音乐家。一天,师旷正为晋平公演奏,忽然听到晋平公叹气说:“有很多东西我还不知道,可我现在已70多岁,再想学也太迟了吧!”师旷笑着答道:“那您就赶紧点蜡烛啊。”晋平公有些不高兴:“你这话什么意思?求知与点蜡烛有什么关系?答非所问!你不是故意戏弄我吧?”师旷赶紧解释:“我怎敢戏弄大王您啊!只是我听人说,年少时学习,就像走在朝阳下;壮年时学习,犹如在正午的阳光下行走;老年时学习,那便是在夜间点起蜡烛小心前行。烛光虽然微弱,比不上阳光,但总比摸黑强吧。”晋平公听了,点头称是。

请从教育角度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参考范文】

                        活到老学到老

        师旷和晋平公的对话,突出“人的一生都需要学习”的主题,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终身学习无疑是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必要保证,更是能胜任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

        陶行知先生在《教师自己主动进修》中指出:“有些人一做了教师,便专门教人,而忘记自己也是一个永久不会毕业的学生。因此很容易停止长进,甚至于未老先衰。只有好学,才是终身进步之保险,也是常青不老之保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也提倡终身学习,要经常性地“充电”,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在当今社会中,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理念已经逐渐遍布开来,终身学习成为一种国际潮流。

        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学习将伴随人的整个生活历程并影响人一生的发展。古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无止境地学习,是每一个成功者的必由之路。人要想不断地进步,就得活到老学到老,在学习上不能有厌烦之心。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学习就成为整个人类及每一个个体的一项基本活动,之所以提出“终身学习”的观点,是因为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知识文化只用几十年是学不完的。先贤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何况现代社会的知识寿命大为缩短,个人用十几年所学习的知识,会很快过时,如果不再学习更新,马上就进入所谓的“知识半衰期”。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活到老学到老”的内涵是相同的,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虽然人们一直都说要活到老学到老,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做到的又能有多少人。在人们的经验中,似乎总是喜欢将人局限在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所以上大学也就自然成了年轻人的事情了,当然,这并不是在排斥读书,而是仅仅就在学校学习而言。但是在美国佛罗里达,就有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老奶奶,她已经年近80了,她与她的孙子一起毕业,她用行动告诉人们“活到老学到老”。活到老学到老需要人们用实际行动去证明,而不只是纸上谈兵。晋平公的自怨自艾是不起任何作用的,只要真正的点燃蜡烛行动起来就永远没有“太迟”。

        生有涯,知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学习能帮助教师克服工作中的困难,解决工作中的新问题;能满足教师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能使教师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能充实教师的精神生活,不断提高生活品质。在这个竞争的社会中,知识日新月异,旧的知识会不适应这个社会快速前进的车轮。如果你不努力去学习,就会被社会淘汰,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师。人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用实际行动去践行“活到老学到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