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老师主要讲了四句话:不知道不知道---知道不知道---知道知道----不知道知道,对应的便是无知----自知----觉察---习惯,对自我的认识始于自知,经过觉察,终于习惯,习惯成自然,再次进入更高层次的无知状态,完成了一个循环。
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要从实际出发,将事情变的可操作,也就是操作主义者。
讲师首先要做的到就是提高听从的觉察能力,开场就是要相对极端的事例来唤起听众的注意,也就是让听众有意识 和觉察,可谓哗众取宠,制造差异,很多的话可能是不科学的,但未必没有效果,效果取决于对方信不信,而不取决于所说的话 对不对。要学会控场。目的是先让听众集中注意力,然后才是灌输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民间俗语,成语之类,这些文化已经渗透在我们的集体无意识中,可以唤起听众的共鸣,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如“不打勤的,不打懒的,专打......”“不长死活眼”等,这些广为流传的俗语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心理内涵?
从心理层面看,人不过是为两个字而活,情还是欲?向听众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引出下文““人生在世,情欲二字”,而更关键的是为“欲”而活。有了欲便有了需要,有需要便有了动机,有了动机便会行动,有了行动便可以实现目标,在这里行动最重要。满足了欲望便有了正性情绪,没有满足欲望便会有负性情绪。不要轻易安慰别人,因为”善意的安慰就是害人的毒药。“我们需要做的是引导对方表达自己的需要,然后让对方产生动机,进而有了行动,才能达成目标,实现欲望。心理助人就是要在欲望方面下功夫。
欲望是内隐的,但可以通过情绪表达出来,情绪是外显的。情绪包换两部分,即内心的体验和表情。而表情是情绪的外部体现,也就是情绪的内涵。而情绪的外延包括面部表情(喜形于色),身段表情(手舞足蹈),言语表情(语速快慢等)。通过表情可以推断对方的欲望有没有得到满足,是什么欲得到了满足,如没有满足,那又是什么欲没有满足?欲得到了合理的满足,心理问题便得到解决。因为人类的情绪表达都是相通的,这也是共情的基础。
为什么我们都是差不多的年纪,差不多的学历,而觉察能力却差距这么大呢?(当我们抛出问题时假设对方不知道答案,为的是制造差异,引起对方注意,答案不一定是真实的,但一定要自圆其说)因为这与母亲的养育有很大关系,孩子是在母亲的怀中长大的,妈妈的觉察能力强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孩子的觉察能力便也不会差。但爸爸的觉察能力强,孩子这方面的能力未必强。所以在这方面是拼妈的时代。(这样的言论为的是引起注意,引人心动。)
如何判断一个母亲是”好母亲“我们不是老师,不可以直接给出答案,心理咨询师要做的是启发、引导、支持、鼓励,而不是替代,要让听众将头脑中想的变为行动。”好母亲“不是每分钟都陪在孩子边,而是尽力而为,为其提供一种温暖、安全的氛围,而没有人能做到自己的最好。弗洛伊德说过人类有三大永恒的遗憾:一是治理国家,任何一任领导人在离开岗位时总会留有遗憾;二是精神分析,任何一个咨询师在求助者离开咨询室时都会觉得本来可以做的更好;三是为人父母,当儿女长大了,总会想如果让自己再养一次,会做的更好些。人生离不开遗憾,没有完美,那么判断一个”好母亲“的标准是什么呢?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即母亲的反应性、情绪性、社会性,对应的便是生理层面,心理层面和社会层面,(三位一体,唤起听众反思。这些问题只能是相关,不是因果,按极端来讲,只能说是没错,不见得是对的,在举例子的时候一定要清楚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在孩子的成长中勇敢是最重要的品质,设想孩子以后的人生是怎样的?引出穷人和富人的行为方式不同,背后的心理原因便是恐惧和焦虑,这又回到了情绪上,情绪是失控了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要关注听从的反应,看是否满足对方的欲望,知道给谁讲比讲什么更重要,强调觉察,意识,学习的意识)。
只有在有了改变的意识之后,才能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习惯。而在这四个过程中从无知到自知是最难的,通过举例子可以知道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是日做而不自的事情,就像老公会咬指甲,他自己不觉得,但我看着很不舒服,从小教孩子不咬指甲,但是老公自己却改为掉。从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再看到历史,和中国的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幽默风趣的事例和语言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所以幽默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需要加强锻炼,首先要经得起开玩笑,要便课堂生动,富有烟火气息)。
对自我的认识便从无知到自知,再到觉察,成为了习惯,然后又到了更高层次的无知,形成了一个循环,周而复始,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