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就不甚喜欢历史,尤其不喜欢历史时间表。作为半个都江堰人,却不记得这项伟大工程的年龄,也甚是汗颜。
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余秋雨《文化苦旅》
前几日回都江堰探望朋友,出了离堆公园的动车站,扑面而来的是十分熟悉的气息:站口处殷勤搭讪的商贩,脸上透着好奇和疑惑的旅客,还有树林里正跳着广场舞的大妈。而夹着丝丝水雾的空气要比成都凉上几分,闹市中金鸡独立的湍湍流水声,还有属于都江堰的特有的湛蓝天空。
物是,人已非,却不显苍凉。
当长期居于一个地方,这个地方你会带不同慕名前来的人去参观。都江堰景区也一样,自己曾带过不同的朋友进去过多次,次数多了,心情却从有心作陪转为有心赏景。
实话讲,都江堰景区可以逛的地方并不多,伏龙观,宝瓶口,鱼嘴,安澜索桥,二王庙,玉垒山等。第一次进去的时候真的很失望,江水与绿堤几乎是全部的景色组成。那时候很拮据,请不起导游来讲解这千古岁月见证的伟大工程,所以进去也不过是把多次参观的景色再次走马观花的看一次。
直到某天选修课堂上播放的一段“都江堰水利工程“纪录片。千年的历史由6分钟的视频展现出来,3D机械解剖,没有了真实感,却能帮助你理解屹立千年润泽万物千年的奥秘,你也会深深为古人的智慧所折服。
李冰在建堰的时候,四处考察岷江下游的地形,而把地址选在了这个有着45度角的弯道上,在大堤鱼嘴的地方,鱼嘴将岷江分为了两支,内江和外江,内江处于鱼腹凹处,外江处于鱼背突处,当水流过弯道的时候产生了离心率,水流打转,使表层较干净的水流向了内江,底层含有沙石的水则从外江流走了。再者内外江还在旱期和涝期起着控制器的作用,具体可以参考下下图解说。
正如视频解说中高度赞扬了水利工程中的四六分水法,称为黄金法则。不过,四六分水法对我而言,是第一次听到,不仅产生了千年前的李冰父子知道这样的黄金法则吗?一定不知道!那难道这是巧合吗?
要想使旱涝无常的成都平原转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这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李冰拜为蜀郡郡守后,第一反应是要解决人民的衣饱问题,成都平原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是发展农业的好地方,却因为洪涝使人民生活艰难,民不聊生。李冰想要治水,一马平川而下的岷江水,谈何容易,前人的人工河流,事倍功半,万万不能再采取了。李冰披着蓑衣,穿水过河爬山涉水实地考察蜀郡地形,询问关心岷江沿岸人民生活情况,终于摸清洪涝频发的原因,却因小人嫉妒,同僚诬告使得秦昭王心生间隙,不再下拨多余物力财力。
为了心中的那份“道义”,在缺物质的情况下,李冰带领老百姓亲自干起来,不断实践不断失败,失败了就向当地农民渔夫请教,不断总结经验,终于提出“ 分洪以减灾,引水以灌田”的治水方针。
“深淘滩,低作堰”是治水的六字真言,岷江江水不绝,那如何让堰堤千年不倒呢,虽然外江能排走大量的沙石,但内江仍会因为岁月积累而造成沙石堵塞,要做的就是每年的”岁修“,或者叫“岁淘,也就是在每年冬春枯水期,农闲时节进行断流岁修岁淘。深淘滩要淘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呢?李冰思考着,如果淘深了,宝瓶口会水量增大造成洪涝;淘浅了,宝瓶口水量减少而不足以灌溉,于是李冰在江底埋了石马以作为标准,告诉后人淘至次则止,而在明朝的时候人们改石马为卧铁,岁岁朝朝使用。
为了召回独属于都江堰的那抹熟悉感,想要写一写都江堰。但在提笔之前,我仍是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和原理是陌生的,写的过程中去看纪录片,去查资料,去翻老照片,于是赋予了我一个感叹和感谢的经历。
感叹古人智慧了千年,感谢千年工程造福了百姓。
有人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要名求誉如何,有人也说人生数十载不能活成后人提起你的名字时的一个“谁“,甚至名字都不曾留下。
李冰李二郎的名字在两千年前是口口传诵,也在两千年后家喻户晓,甚至未来的两千年也将妇孺皆知。
都江堰就是他们的作品,这部作品影响着后人,造福着后人,也将继续幽幽流淌过今后的千年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