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的母亲之城

养育成都平原的母亲之水

临近清明,再赴都江堰祭母。

每年至此,对这个人杰地灵的四川文化古城总是生出万千感慨,对造福蜀人千秋万代的伟人肃然起敬。

没错,这个伟大历史人物就是战国时期秦国的蜀郡太守李冰。

都江堰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归属成都市管辖。因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被誉为“天府之源”,可称为成都平原的母亲之城。

都江堰市内河流均属岷江水系,包括自然河流和人工河流,岷江是长江的重要支流之一。都江堰的灌溉河为人工开凿的河道,此水利工程堪称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说到都江堰水利工程,就必须提到宝瓶口。

宝瓶口

宝瓶口是都江堰三大工程之一,人工凿开湔山(今名灌口山或玉垒山)的一道口子,同飞沙堰配合具有节制水流大小的作用,是控制内水量的关键,因酷似瓶口而得名。

当年李冰父子率领民众,仅开凿宝瓶口工程,就用了整整8年时间。在战国时期,无任何现代化工具的条件下,先用大火烧红岩石,再用岷江上游的雪山之水冲浇,利用冰火相激的自然之法,使坚硬的岩石纷纷裂开,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终于凿开一道底宽17米的楔形口子。峡口枯水季节宽19米,洪水季节宽23米。

江水经过宝瓶口后,经过干渠,仰天窝节制闸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则灌溉成都平原一千余万亩农田,多余的江水则通过外江流走,使成都平原既有灌溉之利又无水涝之患,成就了天府之国的美誉。

站在宝瓶口前欣赏这千古工程,看着碧绿的江水奔涌而流,感慨的不止是美景,更是对两千多年前古人因势利导,遵循自然,科学发展的智慧深深敬仰。

经宝瓶口后分流内江和外江

后人为纪念李冰父子的丰功伟绩,特修筑二王庙祭奠,因宋代以后均册封李冰父子为王,故称二王庙。

二王庙背山面水,初建于南北朝,现存建筑建于清末民初,经过512大地震后受损巨大,历时三年耗资一个多亿重塑,现已对外开放。庙宇内古色古香,古树参天,文物众多,并嵌有李冰父子及后人“深掏滩,低作埝……”的治水三字经。背靠之山今称为玉垒山,有“玉垒仙都”之美名。

震后重建的还有灌县古城。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时,此地称湔氐道,并先后为道、郡、军、州、县所在地;明朝时起历称灌州、灌县;至1988年改灌县为都江堰市。

灌县古城的打造使都江堰市更添历史浓墨重彩,拥山水入怀的生活道场,成为旅游度假的好去处。

古城建筑采用明清风格,同时引水入城,蜿蜒回旋,置身其中,仿若穿越,兼具历史和现代感。

一座与千年古堰相伴的古城,城中有景,景中有城,半山半景,景城相拥,别具一格。

城中商业发达,吃喝玩乐俱全,小吃,茶道,酒楼,酒吧,服装、饰品店,艺术品类应有尽有,而且每个商家风格迥异,装潢设计艺术各不相同,新鲜感十足。

一家小吃店的简介

酒吧门前

小店门前的装饰

一家首饰店内装饰

关公戴玉耍大刀

酷似绿色门帘

茶叶店门前的竹制工艺

服装店告示

会唱歌的小狗卖CD

珠帘壁合

古城一隅

据说,每年清明,都江堰都会开闸放水来纪念功垂不朽的李冰父子,当地人称“放水节”,南来北往的游客蜂拥而至,可以想象那气势恢宏的场景。

今年清明节小长假,放水节活动将持续三天,2号进行开幕式,后两天还有各种民俗表演,真想现场一睹都江堰开闸放水的风采。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都江堰古谓灌县,是松茂古道的起点。它因李冰父子所修的水利工程而得名。都江堰的水无处不在,各有特色。 ...
    云风景阅读 1,828评论 4 6
  • 前言 一个两千多年前的水利枢纽工程既没有成为西风残照下的废墟,也没有成为考古学家们的难题,至今还一直支撑着亿万人的...
    陶语阅读 2,643评论 22 15
  • 2011年11月5日 星期六 熬夜整材料 开心写日志 9月24日那天,如果不是我一再坚持,我极有可能错过古老的、...
    渝夫2016阅读 822评论 1 2
  • 作为一本谈未来的书,在花了大篇幅谈论过去和现在之后,终于在最后一部分,作者开始探讨未来了。当然,谈论过去和现在并非...
    奔雷阅读 1,500评论 0 10
  •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溪 向着太阳落山的方向 走过 河水清彻 岸边挂着丝丝缕缕的废地膜 岸上的庄稼已经抽苗 留守的女人们...
    白杨树1阅读 184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