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3日
今天早上,爸爸妈妈在宝宝面前吵架了。为宝宝不认真,为了妈妈没有带头认真,没有严肃要求宝宝该认真的时候认真。为宝宝公然跟爸爸顶嘴……
宝宝一个人把自己关在卫生间,哭得稀里哗啦的,很是伤心。
完了我抱着宝宝。宝宝情绪并没法好转。早餐宝宝没怎么吃,我也没吃。
然后想起我最近一直在看的《生命的重建》的书里面的建议做法,就是对着镜子,盯着自己的眼睛,并尝试接纳自己。
前几天我要求宝宝做,但他并不配合,我只能作罢。
今天,我告诉宝宝,他太胡闹,我没办法控制局面,没办法控制住他,而导致爸爸看不惯发火。我告诉他,我没法控制局面,爸爸也没法控制局面,唯独他可以,只要他不胡闹能宁静下来认真对待学习,就不会这样。他也认可这个说法。他说他没办法控制自己,没办法让自己冷静下来,最后还是拍了自己几巴掌才控制住自己的。我问他是怎么拍的,他做给我看,是用掌击自己的头的。小时候他也是这样猛击自己的头的。我还当他是故意做给大人看、想控制大人的,没想到他一个人躲在卫生间也是这样让自己冷静的。
然后我跟他说,如果他需要爸妈的帮助的话,爸妈会帮助他的。一通大道理讲下来,他也懂得的。然后要求他,如果他控制不了自己的时候,请听爸妈的话,不要跟爸妈对抗。他倒是勉强答应了。
在这种前提下,我要求他坐在镜子前的凳子上,好好反思下,他就不得不照做了。我有意让他在镜子前坐了好一会儿,让他跟自己相处一会,并提醒他看着自己的眼睛。然后我才也坐到镜子前,抱着他,跟他交谈。
他也回避着不愿意去看自己的眼睛,应该是不愿意去正视某些东西。我问他看着镜子里面的自己是什么感觉?他瘪着嘴不愿意说。我一个个问,喜欢自己吗?摇头。讨厌自己吗?点头。问他为什么会讨厌自己,他不语。那你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想到什么了吗?
这样一边等他找答案一边谈着,他突然说到“吃一亏长一智”的事情,我有点惊讶。他表达的是,人应该吃一亏长一智的,但他不是这样的人,他做不到。爸爸能做到。今天早上爸妈吵架跟这个事情一点都不沾边的啊。那就是说他在看着镜子里面的自己时,真的就浮现出这个自我评价自我印象了。以前他也跟我提到过这个话题,但我都是开导他引导他不要这样去看待自己。显然并没有凑效。我也没有足够重视这个。
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我是很清楚的。但我只是个旁观者,不是参与者。这是他跟爸爸之间的事情。第一次是他大概只有三岁多的那个暑假,外婆在。那天围棋比赛结束后,在静安寺公园里的小水沟旁边玩。爸爸不允许他太靠水沟,担心他会摔跤,因为全是石头,担心摔得太重。但他很想去。而妈妈想保护他男孩子敢于冒险的劲头,就护着他坚持带他去。结果他真的摔了,虽然没摔重,但溜到水沟里去了,湿了衣服。然后爸爸不好跟妈妈吵,就只是狠狠地骂宝宝,并告诫他不能再去了,第一次说到“吃一堑长一智”,因为“堑”宝宝不懂,所以换成“亏”了。说一个人如果在同一个地方摔跤两次,就是笨了,什么之类的,强调地说。妈妈虽然不赞成这么小的孩子就这样灌输道理,妈妈当然认为小孩子有犯错的权利,在不断的犯错中学习。但妈妈没有能力阻止爸爸这样去教训宝宝。然后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天,姐姐和宝宝一起来了。姐姐也很喜欢在水沟边跳来跳去的玩。而这次,宝宝却怎么也不愿意靠近水沟边了,任阿姨和妈妈如何鼓励也不愿意去尝试。爸爸当时走开了不在。后来宝宝哭了,他说其实他很想去,但是他不敢,他怕他不小心又摔跤了就证明自己笨了。
……(让我先心疼五分钟)
我很心疼,这么小的宝宝,应该是有股冲劲依着自己的性子做事情的时候,却承受着这样的纠结!可能怎么办呢?妈妈是亲妈,爸爸也是亲爸,教育理念不一样!爸妈的局限性,终归会造成孩子成长的局限性,这是宝宝的命!
再后来,爸爸也多次跟宝宝讲到“吃一亏长一智”的道理。这道理当然是好道理,爸爸当然是希望宝宝长个记性,能不断地吸收总结他的经验教训,能不断地进步。也许是宝宝还小,还没领悟到这道理的精髓,只简单的认为是犯过一次的错误不能再犯。也许宝宝很多东西(尤其是动作类、运动性的东西)不敢去尝试,是不敢犯错,不敢重复地犯错,不愿意表现得自己很笨。他一直觉得自己很聪明的。也许动作类的东西他太没有把握所以他宁愿放弃,而更多地去尝试脑力类的东西,比如围棋。
这次我真的意识到这个事情的严重性了。我甚至设想着,是不是该带宝宝去看心理医生?
于是在镜子前,我决定好好地跟他聊聊这个事情,重复地聊,把它聊透。
于是我问他,让他把完整的话说清楚。他说他认为自己不是能够“吃一堑长一智”的人,他做不到。做不到的事情他就不想去做,也不愿意去做。他觉得爸爸是这样的人,爸爸能做到。他觉得爸爸说得是对的,爸爸是强大的。而他做不到,所以他不喜欢自己,他讨厌自己。
我问他,他认为妈妈能帮到你吗?他垂泪摇头。爸爸能帮到你吗?也摇头。那谁能帮到你?他想了想说,只能自己帮自己。
也许他是认真地想过这个事情的。
我先肯定他的想法,是的,只能是自己才能帮到自己了。任何事情,只有是从内而外,是从自己内心开始要求的,才是能够有效实现的。爸妈的爱也给不了你足够的力量;只有你爱自己,才能带给自己力量。
我让他对着镜子,看着自己的眼睛,告诉自己“我喜欢你”,“我能做到”。他不愿意。我问他是不是不敢看自己的眼睛,他犹豫着点头。
我当时也是有感而发,真的很痛心。我想我是因为经历了半辈子的磨难,所以才会有心魔。我像他这么大的时候,还什么都不懂,只知道玩泥巴玩沙土,还连爸妈的打骂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呢,只知道挨打了。可他却小小年纪就开始承受了,而且也不知道已经承受了多久了。为什么每次陪他的时间越长、他玩得时间越长、玩得越尽兴,到最后他就越胡闹、越没有办法镇静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每次都要以爸妈的打骂来结束呢?是不是就像我老早看过的那本《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里面说的那样,在他感觉到足够安全的情况下,他是想用胡闹的方式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发泄出来?或者说,也是一种向父母求助的方式?想得到父母的帮助,而把这种不良情绪发泄出来?
当时想到这里,我心疼地哭了,抱着宝宝哭的很伤心。宝宝诧异地看着我。我把心理的真实感受告诉了宝宝,我说:“宝宝我真的很心疼你,看你把自己吓成这样了。”
我觉得可能我的心疼,让宝宝感到了我的爱,并感到了安全。后来,我再次要求宝宝对着镜子说喜欢自己,说能做到之类的话时,他没有再反抗,而是顺从地做了。但我还是不太确定他只是顺从勉强照着做,还是他的心里有一点变化。于是我追问他,要求他对着自己的眼睛,问镜子里面的自己是否相信他说的话是真的,问他自己是否觉得他能做到。他点头说他觉得他能做到了。我要求他说一句完整的话,他说“我觉得我能做到吃一堑长一智了”。我又追问他是不是看着镜子里面的自己,觉得自己有点转变了,他也点头称是。
看来,也许真的有点效果了。我也放心了不少。相信后面,如果再多跟他谈谈这个事情,他慢慢会放下的。
而且,晚上,他跟姐姐清华他们一起玩时,他竟然主动尝试去打羽毛球,而且会打点了。而且还跟我说,如果明天晚上有时间的话,也陪他一起打会儿。说他非常喜欢打。这是不是因为心里的纠结解开了后,而愿意去做更多的探索呢?要知道,家里的羽毛球拍,买了几年了(具体几年我都不记得了),他都不愿意尝试着去学习打。而且上周末在依晨的别墅里,五个孩子在一起打羽毛球,他一个人看着其他四个孩子打,宁愿当“裁判”都不愿意去试打的~~
晚上还问爸爸,他羽毛球打得怎么样?应该是自己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心里觉得高兴的。
然后我们还跟爸爸一起谈过“吃一堑长一智”的意思,爸爸解释说这个意思包括“试对”,也包括“试错”,能让自己积累经验取得进步,就是好的。我觉得爸爸的这个解释很好,宝宝也许从没有从“试错”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听了爸爸的这个补充解释,也许也令宝宝释怀不少。
所谓对爸爸的顶嘴,按《怎么说宝宝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书里面的理论,也许真的是对“爸爸的爱”的底线的试探与挑战,宝宝要感觉到“无条件的爱,足够的安全”,才能处理他内在的不良情绪。
我希望宝宝这次的这个不良情绪是真的处理掉了。希望宝宝能有男孩子的冒险精神,多去尝试动作性运动性的东西。
还有一个证据,表明宝宝的这个心结有所解开。那就是今天我接宝宝放学,从一看见我开始,就叽叽喳喳地跟我汇报今天学校的情况,不断地以“告诉你一件事”、“再告诉你一个坏消息”等开头,一口气讲了五六件事情,从他在晚托班又拿到两个章,到体育课上摔跤,到美术课、英语、语文课调课的事情,书包太重等等,我都有点应接不暇了。这跟以前发生了什么事情,问他都说忘了不记得的情形是不同的。
而且回到家里,见了爸爸,也是马上就开始讲起学校的事情的。
这应该是信任的又一个开始,只是他自己都未必意识到了自己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