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撰:王付涛
本卷记公元303-304凡二年事
一、李特收容流民。
公元298年,由于八王之乱和天灾不断,加上关中地区大荒年,导致大量百姓流离失所,成为流民。天水等六郡十几万流民逃荒到蜀地,氏族人李特和兄弟李流、李庠,也在逃荒的人流之中。一路上,流民中挨饿生病的人很多,李特兄弟给他们接济和医治,所以流民们很尊重、感激李特兄弟。新任平西将军兼益州刺史罗尚,前来接管益州。罗尚认为流民是这次蜀地大乱的根源,为清除后患,他限令所有流民于七天之内离开益州地界,各回故乡。流民们到益州开垦了一些土地,种上了庄稼,当时不到秋收季节,庄稼还没成熟,大伙儿怕路上没有吃的,所以要求延期离开。
他们就来找李特。李特深知流民的痛苦,他几次三番向官府要求放宽遣送流民的期限。流民们都把李特当作救命恩人,纷纷来投奔他。李特在绵竹地方设立了一个大营,专门收容流民。流民越聚越多,不到一个月的工夫,李特的流民大营就有二万多人,他的弟弟李流也设了一个营,收容了好几千人。罗尚见流民人多势众,为了避免事态恶化,表面上答应流民的缓期要求,暗地里却准备动用武力镇压流民。当流民开始遣返的时候,罗尚发兵三万余人对流民进行突然袭击,妄图将他们一网打尽。
李特和六郡的流民首领商量,决定在绵竹打出起义的旗号。他整顿兵马,军威大振,没几天就攻下了附近的广汉。李特学汉高祖刘邦的样子,宣布约法三章,打开官府的粮仓,救济当地的贫苦百姓。流民组成的义军,纪律严明,所到之处,都受到群众的欢迎。流民起义军与晋军展开了持久的斗争。后来,李特在战场上牺牲了,义军拥戴李特小儿子李雄为领袖。经过几次大规模的战斗,终于打败了罗尚,攻下了成都。公元304年,李雄称成都王。不久,又改称帝,建立了大成国,后来称为汉国,历史上称之为成汉。由于成汉政权是由少数民族建立起一个国家,古代汉族人习惯把少数民族称为胡人,后来又有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和汉族在黄河流域建立了十多个国家,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
二、“华庭鹤唳,可复闻乎?”——陆机之死。
陆机出身江南大族吴郡陆氏,为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四子。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又同顾荣、陆云并称“洛阳三俊”。在孙吴时曾任牙门将,吴亡后出仕西晋,太康十年(289年),陆机兄弟来到洛阳,文才倾动一时,受太常张华赏识,此后名气大振。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赵王司马伦掌权时,引为相国参军,封关中侯,于其篡位时受伪职。司马伦被诛后,险遭处死,赖成都王司马颖救免,此后便委身依之,为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后遭孟玖谗严陷害,死前写信辞别司马颖,既而叹曰:“华庭鹤唳,可复闻乎?”。
陆机“少有奇才,文章冠世”,诗重藻绘排偶,骈文亦佳。与其弟陆云并誉为“太康之英”。与潘岳同为西晋诗坛的代表,形成“太康诗风”,唐王勃《滕王阁序》里有“潘江陆海”之谓。
陆机亦善书法,其《平复帖》是中国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平复帖》是陆机写给友人的信札,其书法风格独特,笔法质朴老健,线条遒劲流畅,富有天趣。它的书法类型为草隶,这种书体在章草向今草过渡的阶段中展现了新体的意味,展示了陆机深厚的学养和精湛的造诣。
三、“五废六立,两朝为后”——传奇皇后羊献容。
羊献容出身泰山羊氏,尚书右仆射羊玄之之女,先后为晋惠帝司马衷和刘曜的皇后。一个女人先后做过两个朝代的皇后,古往今来,大概只有羊献容一人而已。这种事也只能出现在五胡乱华,征战不休的乱世里。
永康元年(300年),晋惠帝司马衷第一任皇后贾南风被赵王司马伦废杀,司马伦宠臣孙秀便商讨为晋惠帝再立一位新皇后。由于羊献容的外祖父孙旂与孙秀是同族,孙旂的几个儿子也都和孙秀结交,于是孙秀在同年十一月初七日,立羊献容为皇后。八王之乱时期,历经五废六立,受尽磨难。永嘉之乱(311年),汉军攻陷洛阳,羊献容被俘,被刘曜强纳为妾。刘曜建立前汉,立羊献容为皇后,深受宠爱,先后生下三子。
刘曜曾经问羊献容:“我比起那司马家的小子如何?”羊献容回答:“这怎么能相提并论?陛下您是开创国家基业的圣主,他则是个亡国暗主,他连自己跟一妻一儿三个人都不能保护,贵为帝王却让妻儿在凡夫俗子手中受辱。当时臣妾真想一死了之,哪里还想得到会有今天?臣妾出身高门世家,总觉得世间男子都一个模样;但自从侍奉您以来,才知道天下真有大丈夫。”于是刘曜更加宠爱她。
轶史记载,羊献容生来眉心有颗红痣,被视为有皇后之福。出嫁时,宫中盛大的接亲仪仗来到了羊家门前,可正当羊献容要出门的时候,身上的大红凤袍却突然燃起了大火,虽然被及时扑灭,但是这一身华服是被烧的不能再穿了,赶紧换了一件新的婚服,才出门登轿。这件事仿佛是对日后的一个映照,新娘穿了两件婚礼华服,预示着要嫁两次,而两次都是凤袍后服,意味着要当两次皇后。历史其实就是怎么有趣,日后的事实印证了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