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起兵之初,一无家世,二无德行,却凭借强大的人格魅力赢得张良等人的追随。在入咸阳之前,刘邦拥有什么呢?一是一支独立的军队,二是仁义甲天下的江湖声誉。
整个战争,项羽都在自己打,谁也打不过他;而刘邦却自始至终在下一盘棋。刘邦最大的本事,在于他会用人,这是他成功的关键。
陈胜、吴广起兵之前,刘邦就出事了。作为亭长,他要送一批囚犯到骊山修墓。可是这些人知道,到骊山修墓有去无回,所以很多人路上就逃跑了。刘邦并没有加紧看管剩余的人,也没有发文到处抓捕逃亡者,根据逃亡的数量不断增加,刘邦估计,还没走到咸阳,人就在路上跑光了。他对剩下的囚徒说:你们走吧,我也走了。从此他就逃亡,也不敢回家了。从这点看刘邦,他倒不是那么残酷的人。
他出来起义的时候,至少有一百多人吧。这百十人吃什么喝什么呢,我怀疑刘邦当了一阵剪径强盗,就是梁山泊一类的事,或许做过打家劫舍的事情。但史书上对此没有记载。史书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喝醉了,一条白蛇挡生了道,大家都不敢动,刘邦拔剑把蛇斩了。这时一个老太太出来哭,说:“我的孩子是白帝之子,挡着道,如今赤帝之子把他杀了。”刘邦原来不是常人,是赤帝之子呀!这件事儿很多人见到呢,所以一传十,十传百,都说刘季不是平常人。
我们知道在古代,一个君王出现之前,一定要造势。当初陈胜、吴广起兵的时候,秦二世皇帝元年(前 209)七月,就是秦始皇去世整一年的时候,为了鼓动大家,他们就做了这样类似的事情,即所谓“篝火狐鸣,鱼腹丹书”。他们弄了一条鱼,这个鱼里面呢,放着红布条,布条上写着:陈胜王。厨师在处理这条鱼的时候,发现了写着“陈胜王”的字条,他问谁是陈胜,大家指着告诉他陈胜是哪个;吴广在草丛里学狐叫“陈胜王,陈胜王,陈胜王”。所有这些动作,都是为了给陈胜提高威信的。刘邦这么做也无可厚非。
陈胜起兵,当时很多地方的人都响应。沛县县令也想起兵,萧何、曹参就跟他说:你是秦朝官吏,你要背叛秦朝沛县的子弟能听你的话吗?要不这样,我们沛县流落在外不敢回乡的青壮年,大概有数百人,他们本来为秦朝所追捕,你把他们招回来,我们就有几百个人在手上一一可见,一般秦朝地方郡县,没有多少军队,秦朝对军队掌控是很严的--有了这数百人的实力,大家就得听你的。县令觉得有道理,就让樊哙去招回刘邦。
刘邦这时候已经有百十人了,他来了之后,沛令又后悔了,他担心这些人都听刘邦的,而不听自己的。于是他又把城门闭上,不让刘邦进城,还要杀萧何和曹参,怀疑他们跟刘邦早就串通好了。萧、曹逾城而逃,刘邦射了一封书信到城中,告示沛县的父老乡亲,以陈利害祸福。
按照正规的说法,秦朝县下面有乡,“父老”就是乡里的那些头面人物。父老得到刘邦的信后,就率乡里子弟杀了沛令,毕竟沛令不是自家人,是秦朝派来的嘛。他们开门迎刘邦,立为沛公。沛公是什么意思,因为楚国的县令不叫县令,叫公。沛公,就是恢复了楚国的官名了。萧、曹等招募了两三千沛县子弟,这就是刘邦起家的资本。
刘邦组织了两三千人,要找大部队。找谁呢?找楚王,因为他们是楚国的子民。陈胜在起兵半年不到就死了,现在的楚王叫景驹,景氏是楚国的大户。刘邦去找楚王,正好张良,也就是刘邦的第一个谋士,也要去找楚王,于是他们在路上相遇了。
张良的故事,有这么几点。第一,张良是个韩国的贵族,父祖几辈人都在韩国当国相。秦灭韩,最恨秦的就是张良及其家人,因为他们当不成贵族了。张良变卖家财,策划刺杀秦始皇,最后没成功,他就到处逃亡,躲到了今天的江苏下邳。据说张良中途曾遇到一个老人,这个老人送给他一部兵法,从此之后他苦读兵法,后来成为刘邦的军师。现在他也带领数百人,跟着刘邦去投奔新立的楚王,最后他就辅佐刘邦了。因为张良跟别人讲谋略,别人都不懂,但跟沛公讲,沛公一点就透。所以张良说“沛公殆天授”,有天分。
张良愿意跟刘邦干,这件事也是很值得讨论的。张良是贵族出身,但他也认为从小没有什么品行、没什么身份的刘邦具有领导的魅力,愿意跟他干,这说明刘邦一定有很强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