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内卷焦虑简直无处不在
前几天看某大咖公众号的文章,令我非常惊讶。这么优秀厉害、令我们景仰的家庭,居然也跟大多数家庭一样,因为辅导孩子学习而触发很多焦虑、痛苦,我的滤镜碎了。
他们提倡“不严肃育儿”,夫妻都是清华学霸,重度桌游爱好者,在清华为桌游开宗立派的江湖地位。他们女儿5岁时,已经能大大方方地录视频,教别人桌游规则了。这是我们深深喜欢、想对标学习的家庭。
当他看到闺女试卷满页红圈,胸口隐隐作痛(我的确也会紧张但不会痛心,我虽然普通学渣一个,但真不在意一时成绩)。翻遍了他女儿整个学期的卷子,发现她足足有100多个曾经写错的错别字(错一半多),其中有10多个是错完又错,考多少次错多少次!他忍住发飙的冲动,好不容易把语文听写这一关给熬过去了。结果给她批改数学作业的时候,又彻底崩溃了。简单的日期题,不是多1就是少1。他克制着脾气没上来,指责女儿说了一句:“你看看这道题好像不对哦,要不你再做一遍?”她噌的一下从椅子弹射到了床上,蒙着头大喊“我不会,我不会,我不做了!”到最后他还吐槽孩子不讲道理。
看到这里,我觉得他作为父亲的心理状态恐怕不是很好,看不见孩子的情绪感受,却一直讲道理。他们亲子关系还有很大改善空间。孩子是他内在真实的投影,通过描述他的孩子,他的内心是有很多挫败感的。细数孩子学习上的很多错误,这种行为如同在伤口上撒盐,越考得差越需要接纳,这是绝大多数家长要过的心理关卡。否则无法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帮孩子解压,不能时刻与孩子站在一起,却跟外界的“问题”、“外人”站一起挑剔孩子,把成绩看得比“人”更重要。这就是大多数没有内在觉醒的家长呈现的状态。
社会信息越来越透明,阶层跃迁渠道越来越少,普通人想紧抓住学历教育这根救命稻草是可以理解的,但抓得太紧了不能轻松点,问题就大了。“望子成人、要出人头地成为人上人”这些错误思想先要抛掉。高期待的捆绑控制必然导致关系紧张,关系双方心理不健康。未来时代,情绪会是健康的第一杀手。所以家长们有条件有智慧的话,多少要学会照顾孩子们的情绪。我很坚定一点:学习的底层是情绪。如果一个人智商不低,情绪好(有内驱力有热情),成绩也会好。
翻阅珊爸这几年的文章,他们在孩子幼儿园阶段提倡“玩中学”的概念基调变了,更多都是在强调学校知识、考试技能的学习(这方面他们本来就有很成功的经验),但对于学习的焦虑盖过了他们玩耍的欢乐了。我们在陪孩子学习、对待孩子未来倒轻松自然很多。当然这种松弛感也是我们学习的成果。
有句话说:所有的焦虑痛苦,都源自父母内心缺乏安全感,没有为孩子人生兜底的能力。不管有没有为孩子兜底的能力,过分焦虑、过分逼迫孩子,导致亲子关系紧张,是最得不偿失的做法,我们都借助孩子重新生长,大家都尽可能活出自己,为自己命运负责就已经足够好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如何内心平静地面对各种不确定性,真的是做父母最大的修炼。
游戏是在孩子学业的对立面吗?恐怕很多人就是如此二元多立地看待它们的。底层是亲子关系,是父母有没有成长型思维,学习如何跟孩子沟通建立联结。亲子关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终点。那我们推广玩游戏的意义在于哪里呢?我觉得游戏和亲子关系互为因果吧。亲子关系越好,就越愿意投入地陪伴孩子去玩;越愿意陪孩子玩,关系越好。因为安心欢乐的陪伴孩子玩耍,彼此情感联结就深,给予孩子满满的安全感和自信、抗挫力。亲子关系质量好到一定程度,玩游戏可以锦上添花,但并不能雪中送炭,仅仅通过低频次的玩游戏而改善关系。玩游戏促进联结,但生活中多数时候不可能都用于玩游戏,所以更多情感的促进联结需要父母学会先跟自己联结,做一个快乐不焦虑的父母。可能你不需要做太多什么,跟孩子日常点滴相处中,亲子关系的基石就打好了。孩子耳濡目染中,学会了学校和考试不会考的最重要的能力-那就是情商。
多数父母并不能享受跟孩子在一起玩游戏,甚至就是不能跟孩子在一起,反映出他们自己童年缺少温暖陪伴、过得也并不轻松,所以他们成为父母了也本能地不想面对,因为没有面对过这个问题,所以也没有得到治愈。
李一诺很早前就说过,养孩子会激发出你最深的恐惧。而焦虑恐惧是我们自身的生命课题,每个人都会有。希望父母们真实面对自己的脆肉,焦虑恐惧不要完全丢给孩子,减少到适量带着焦虑恐惧一起成长前行,鸡娃之前更要激自己,激发自己生命的热情与活力,活出更好的自己,这就是给孩子最宝贵的礼物。。